在「後氣球時代」,美中對抗的新焦點是加緊對華實施技術封鎖和貿易制裁。然而,在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中美關係或會保持相對穩定。拜登為免「口無遮攔惹麻煩」,中美也就「氣球事件」達成妥協。
美國國務卿原定2月訪華,但因「氣球風波」押後。所謂「風波」,當時不少有識者都心知肚明,其實是「茶杯裏風波」。
近來世界發生多宗大事,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留意到,國際傳媒在報道上多針對中國氣球事件,而忽略其他大事,尤其是關於華府的醜聞。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國際傳媒不顧事件輕重緩急,將報道焦點集中在「中國氣球」事件上,批評其為中國間諜行為,而對火車出軌、北溪爆炸兩宗新聞卻只是輕描淡寫,反映了美國的傳媒霸凌行為。
儘管中美雙方依然唇槍舌劍,言辭卻有降溫的趨勢,連帶海峽兩岸的緊張情勢也出現轉機。
從美國的行徑來說,相信很多國家都認為那是霸凌行為。不過,國際規律中又有一種現實,就是美國「霸凌得起」。此說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回到實際能力和策略問題,實事求是尋求應對的方法。
布林肯就算到訪中國,也不會有成果。在此時節,既然沒談判籌碼,還想威逼中國讓利,豈不白痴?布林肯也算知機,借着氣球事件虛晃一招,不去北京,算是聰明了。
美國發現中國監察氣球,令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旅泡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由雙方反應可知中美關係無法降溫,即使無法訪中也非特別壞。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美軍在南卡羅來納州對開的大西洋上空,擊落飛越美國領空的中國氣球。中方則對美方擊落無人飛艇表示強烈不滿,指美方嚴重違反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