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SEN學生來說,除了在正規的生涯規劃課堂讓他們進行自我認識及發展、事業探索及事業規劃與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透過體驗式學習,學會與行業相關的知識、生涯規劃和工作技能,以及所需的工作態度。
為了探究學習的性質,筆者自2008年開始花了6年多時間,用了近74萬字完成《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為了方便一般讀者和教師閱讀,開始改寫成約3000字的文章,並刊登在灼見名家上。
假如教育可以由我設計,我需要的就是穩定的學校環境與一群有愛、有責任感的教師。當這群教師能遇上一個穩定的教育環境時──教師就能「因材施教」,發揮「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小學要推動STEM教育是一條漫漫長路,雖然已過了數個年頭,學校仍然會遇到不同大小的問題、難關,也會存在許多顧慮及疑問。
我因之前工作關係,與不少小學老師有聯繫,得知很多學校欲趁此機會建立一所具特色的STEM room。但當接觸學校愈多,愈會發覺計劃內的設備均大同小異。
啟夢者計劃(DreamStarter)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創新教育,透過一個體驗式的尋夢之旅,學校希望從小培養學生運用創新思維為社區帶來改變,從中學習企業家精神,凡事懷着信心解決問題,迎接未來的挑戰。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持續推動「心之校園」生命教育課程,讓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涯中,螺旋式地的心靈養分,進而擁抱「我能行」的信念,成為一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三好」孩子。
1991年,鼓勵學校參與「學校管理新措施」計劃,探索學校的專業發展與建構學校特色。筆者就是在這個獨特的歷史背景,在學校開展超逾20年的考察與專題研習结合的校本課程。
提高教師專業精神和能力,從而設計出高素質的校本課程,是改善學生學習的最佳途徑。
目前階段在發展STEM+教育上,可以說沒有太大的技術和資源限制,關鍵問題還是在於學校和老師的發展意願和心態。
對於無法取得入讀大學最低條件的學生,政府可有考慮給予他們另類機會,學界又可為他們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提供藝文課。透過課程,探討人與自然、歷史文化、社區及藝術創作的關係,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建構學習的意義。
十年前開拓及持續發展課程統整學習周的經驗,成為了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發展各項跨學科統整課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