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先後把中港信貸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後,昨又宣布將中行在內的8家內銀展望調低至「負面」。中方表示「失望」,指穆迪嚴重誇大了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特區政府則指聯通祖國是優勢,不是劣勢。
開始懷疑歐美金融機構高管究竟懂不懂經濟,duration analysis的知識都俾返大學教授,個個勝利沖昏頭腦。其實他們應該懂,只不過是低息環境持續了太長時間,已經無人再肯相信利息會不斷攀升。
內地有的是14億人口的市場,以及相當大數量需要到市場融資的企業,中資機構其實在區內交易排名榜已經多次位於頭幾席位。要建立航母級投行容易,但目的是為大,抑或為國際市場定價權,對市況影響力,抑或是其他呢?
眾所周知,頗多內地企業透過離岸借貸,在數字的統計上有困難,而大量境外借貸,都是在本港進行,所以相比起內銀股,港銀或者更不明朗。
基於提升中小企貸款幾乎是硬性要求,相關貸款利率要繼續下調,但借款人風險未有一同下降下,內銀作為服務國家機構,從股價層面而言,注定無運行。
內銀曾經出現過一次供股潮,之後又發過優先股,以及很多很多的工具,這是內銀問題、抑或是監管要求的問題,似乎近期是後者影響比較大。
自多年前4萬億元刺激經濟,引發出信貸氾濫等後遺症後,投資者及分析界對內銀最初抱着發掘問題心態去查找業績數字問題。
展望2019年,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實施,香港經濟轉型政策利好效應逐步顯現,將不斷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和新活力。
中國現在已落入一個中等收入的陷阱,單靠量變只會令產能過剩,庫存沒有出路。結果銀行的貸款就沒法收回,金融危機日益嚴重。
中國P2P平台不少是地下銀行或龐氏騙局,即使銀保監曾劃定這類行為屬於非法,但今年6月出現的P2P危機,則證明中國在這範疇仍然沒有法規。
內銀總體的盈利增速有望企穩,但表示由於息差持續收窄,盈利增長幅度難見大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