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深信,教育局的課程探訪、校外評核等要求都會隨着課程文件的更新而有所調適,希望局方理解不同學校有不同校情,教育的蛻變潤物無聲。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育工作者需要裝備孩子,面對未來。
在未有免費教育前,香港的大學與名牌中學,不乏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生。但自從有了免費教育後,基層能入讀名校與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不增反減,令跨代貧窮變得愈來愈普遍。為什麼?
香港教育只能保證一個學生有12年接受免費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但不能保證學生都有中學生應有的中學畢業學能。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難題呢?
本地普及教育下一步如何走,繼續修修補補的單項政策或單項津貼模式的推進,成效如打水漂,漣漪過後回復原態;至於一僦而至,大變革的範式轉移亦不可能推行。
香港回歸中國已是既定的事實,在這方面再多斟酌亦是無補於是,但他表示能理解現時香港青少年的困境。
展望未來五年,楊局要做的是配合新特首教育施政,落實那50億增加撥款,把資源運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