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學ESG研究中心發布金融科技滲透率調查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加上年輕顧客偏向使用科技化的服務,顧客會期望數碼金融服務有更多的互動,印證傳統銀行優化網上服務有必要。
大約在3年前,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牌照。3年後的今天,虛銀在香港發展情況如何?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這樣說:「在普惠金融方面,不少虛銀都能夠做得到」。
為何內地政府在數碼貨幣的發展可以超英趕美?除了私隱問題以外,我認為同樣不能忽視的原因是與「陳年資本假說」(vintage capital hypothesis)有關。
極低息的情況下,市民對投資意慾會增加,相比網購,投資產品及網上投資平台的比拼,可能是虛擬銀行較傳統銀行優勝之處。
虛擬銀行,顧名思義是沒有實體的銀行,不設任何分行,這也是與傳統銀行的最大分別。虛擬銀行主要透過互聯網、手機應用程式等提供全天候的銀行服務。這種免除了中介的銀行經營新模式,對傳統銀行來說是對手還是出路?
必須認識的是,虛擬銀行並非金融革命,彼所能者,實體銀行也能;反之,實體銀行能者,虛擬銀行卻未必能。
從事金融科技近30年的陳俊光教授認為,只要科技公司成功將數據轉化為服務形式,或根據客戶的消費模式創造新的服務,便可為金融業創造可觀的收入。
香港銀行相比其他市場,在科技方面開支較低,金融科技根本發展落後,金管局搞的轉數快,基本上是幫了這批銀行,在科技生力軍加入之前,有所填補及過渡。
在未來一段時間,會否對小存款在收費及存款利率上也變得慷慨,出現機會都是不能排除。似乎,本港小存戶要多謝金管局了!
任何行業及企業,只要沾上科技,猶如披上溢價保證。只要銀行續提升數碼銀行用戶佔比,成本比率續有下降空間,回報率續提升,增派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