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於今年五月首度舉辦為期三個月的「青少年研究指導計劃」,獲理大逾60位不同學系的學者支持響應,中學界別的反應亦相當熱烈,經面試及挑選後近100名來自36所本地中學及國際學校的同學獲取錄參與計劃。
讓學生們一起探討他們所經歷的錯誤。處理錯誤是良好的學習經驗,因為這個過程讓他們陷入一個智性的掙扎過程,促使他們的腦部不斷成長。
香港人一直十分重視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權利,思考如何管制媒體應不是好的選項;反之,如何令受眾有能力處理接受到的海量訊息才是出路。
可能是東西方對教育的觀念的不同,結果在架設課程、發展教育、甚在訂定教育目標也出現了很大的落差!兩種觀念聚在一起,就會有平衡的問題,沒有平衡點的體系終究會左搖右擺。
中學生大多數是未成年人或沒有實際社會經驗的年輕成年人,他們心理亦處於過渡階段;通過課堂上的導論式學習是可以的,但把他們推往前線去實踐社運?筆者是很有保留的。
今天,我們當老師的,若發現學生對學習提不起勁時,是否應當先作自省:我有沒有偷去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唸經濟學對每人的生活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