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博士認為,在西方主導格局下,中國新外交戰略獨樹一幟。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韜光養晦」並不代表示弱,它反而是中國歷代最擅長的一種「戰爭形式」,強調以勢態壓倒對手不戰而勝,這在2500年前面世的《孫子兵法》中已言之甚詳。
美國患了某種政治癡肥症(obesity),加上龐大的外債,已難對全世界發表道德理論。中國將美國代表的那套價值觀視之為垃圾,阿拉斯加會談已經證明了。
香港人無謂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了,在人類歷史上國族的衝突從來沒有中斷過。中美衝突下,擺在香港人面前的只有四種選擇。
近年來,不少人提出中美之間應該是一種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倡議者是基辛格,而中美之間實際上正屬於這種相反相成的關係。
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打破「兩個估計」,「兩個凡是」,解放思想,真不容易。
中國奉行「韜光養晦」多時,近年「有所作為」,抗疫成功是作為之一,但何時才「鼎定乾坤」,成為「二超之一」,這是要西方世界的優越感完全消失才成。
中日關係如履薄冰,二戰以來日本依賴美國,令亞洲局勢更加複雜。美國著名亞洲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認為中國近年不斷擴充軍備,借一帶一路駐紥外地,引起周邊國家及美國疑心。
特朗普對中國會有很多麻煩,因為他是真小人。中國處事方式是小人,但不敢說自己是小人,難聽地說是偽君子。偽君子遇着真小人,完全沒有辦法。偽君子義正辭嚴,但真小人很容易揭穿偽君子的假面具。
以當代國際政治的視野解讀,「韜光」是指收斂(斂藏光芒),不搶鏡頭、不露鋒芒;處理國際關係,小心謹慎、謙虛有禮,避免傲慢、到處樹敵,緊記「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的古訓。
中美貿易糾結與「韜光養晦」的話題,最近出現新「拐點」(彎位)。中國社會科學網(北京)刊出學者趙光銳長文,質疑大國主義,呼籲「戒除大國主義」。
韜光養晦不能成為軟弱無能的遮醜布。 在當前的歷史環境下提韜光養晦,就是投降路線的代名詞。
官方公布王岐山當國家副主席後,外國和香港一些傳媒熱炒「習王體制」,這是移植日本式的傳媒術語。如同多年前熱炒的「習李體制」,與政治現實脫節。
中國缺了一個像美國國務卿那樣專注國際關係,並且能不停地飛來飛去縱橫捭闔,排難解紛的高規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