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同意,政府要削減財赤,如何在各項社會服務開源和節流,至關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當香港經濟周期好,財政仍然錄得赤字,這樣才可以說香港已陷入結構性財赤,但他暫時未看到這情況出現。
鄧希煒表示,香港的結構性財赤主要是人口老化問題,香港是小型經濟體,改變人口老化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外來輸入的勞動力,特別是年青人的勞動力,以及增加生育率,但二者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按《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原則,特區的財政預算須「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事實卻是,香港已在4年內有3年錄得赤字,現在看來,回復預算平衡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要真的做到「由亂轉治,由治及興」,關鍵在於包容及凝聚社會,公關和派錢都解決不了管治深層次矛盾。
人口老化是引起政府出現結構性財赤的罪魁禍首,因此,政府採用開源節流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未能解決這結構性問題。
香港經濟已維持了四季衰退,但從內部經濟動力持續疲弱和外圍經濟仍然是一潭死水來看,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要在未來一至兩季內復甦真是一件非常困難之事。
印花稅是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增長速度或會極快。我擔心香港會不會有結構性盈餘?當印花稅收入極高時,便可能發生這情況,屆時應該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