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香港政府因財赤曾調升香港股票印花稅,卻變相猶如執起石頭揼自己腳,加稅後稅收入「因加得減」。加上時移世易,投資者習慣改變,資金跟紅頂白,港股資金流失,投資者寧願轉戰稅率較低的美股。
如果政府發債是用於投資,又是否可行呢?這個情況就像個人應否做投資一樣。香港樓價高企,要全額支付買樓款項,一般人不易做到,但透過銀行貸款做物業按揭,就能夠迅速取得物業的使用權,可以自住或放租。
生意人做生意的基本要求很簡單,就是「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蝕本的生意冇人做」,不過,政府唔係生意人,最鍾意做蝕本生意。
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以來都十分依賴來自地產發展方面的收入,包括賣地與補地價的收入、發展商的利得稅與交易印花稅等。這些收入通常需要社會有一個高地價的環境才能達致。
我相信那些持有兩成多業權的舊樓業主最失望,他們本來可以獲得重建業主的豐厚起釘費,但畀林鄭一搞,一切都變回正常。
如果想讓窮人一輩子貧窮,我絕對不會支持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經濟。
今天政府可掌握所有市民活動的大數據,稅種和稅率都可以不用粗糙的一刀切,而作更合理和細緻的劃分和抽取,並作跨地域的全球抽稅。
社會福利及衛生服務開支佔政府經常性開支超過20%,所以人口老化會對這方面的開支構成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