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通識科施大手術,連名稱也以被污名而要更改,充滿撥亂反正的意味。特首林鄭月娥強調,此舉並非政治凌駕專業,而她也不是收到中央指示去做。既然如此,容我以教育角度談論通識科的「亂」和「正」。
本文嘗試從前線教學人員角度和課程原初宗旨,針對專責報告中對通識教育建議作出幾點回應。
通識課程改革方向之一是具體化和規範化,長遠應列明單元內須教授的議題,議題背後涉及的知識、概念、理論(留意不只是單單列出概念),而有關的議題可以每隔數年更新一次,以切合世界和社會發展大勢。
校本評核(SBA)、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其他學習經歷(OLE)、四個核心科目等項目個別來看,都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良好構思,但是所有項目同時並進,必須同學在短短兩年多內完成,就只會弄巧成拙。
有人認為中小學的通識教育應教授「民主、自由、人權」等方面的知識,這我是反對的。因為這些具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及哲理性很強的概念性的東西,中小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過分簡單將社會問題歸咎教育,或歸咎某一高中科目,如果出現誤判,錯怪教育界,不但打擊正在發揮正能量的老師士氣,也有可能被偏鋒分子利用,引發另一社會爭議,攻擊現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