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無百日好,是否從此香港就必須撐住每年5000、6000萬入境旅客人次,才可以繼續下去呢?不需要思考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沒有需要全盤重新思考本港服務業如何找到生存與發展空間?
消費降級?內地又有「不是大牌買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價比」的說法。不管是消費降級還是追求性價比,我們的消費模式正在改變。為什麼?
新形勢下,南下的旅客可能就只是過來買點東西、找個地方呆一下,即日來回;而北上的旅客也只會愈來愈平常,過夜還是不過夜,那看看各種服務的性價比、有無新意。
在中國的企業需要更好地理解如何與目標消費者進行溝通,且與不斷發展的消費需求和技術變革相適應。具備數字化思維和方法愈來愈成為關鍵的決勝之道。在這方面,不少外國企業往往落後於本土企業。
歷經中美貿易戰、社會氣氛緊張,以至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籠罩,令香港經濟雪上加霜,旅遊業近乎停頓,零售業、飲食業及服務業等更飽受重創。面對當前困境,究竟品牌及企業如何自救,由危轉機?
筆者的小學同窗小馮告訴我,他最近更換了智能手機,只因是回應上司的要求。或許有一天,大家如果沒有智能手機,可能連工作也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