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會認為,政府全力推進「留學香港」品牌,本港中等教育系統亦具備條件吸引東南亞華人及內地家長,送子女前來留學,相關政策應盡快全線擴大,用政策創造更多贏的局面。
朱屺瞻一生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在軍閥動亂、抗戰與文革的洗劫下,始終抱持對藝術的一片赤誠,先後三建「梅花草堂」,如寒梅傲雪,以畫筆力抗流離世道,一筆一墨皆「從烈火中鍛出,從薄冰上履過」。
90年前的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蓄意製造九一八事變,成為抗日戰爭起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在紀念儀式中表示,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要牢記和平是需要爭取、也是需要珍愛和維護的。
李龍鑣語重心長地說,歷史對人的重要性,就是以史為鑑,避免重複犯錯。他對歷史的狂熱程度,即是史學家,也望塵莫及。
1926年北伐,蔣介石獨排眾議力邀時年33歲的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1937年,白崇禧第一個響應蔣委員長號召,加入抗日戰爭行列。想不到抗戰勝利後,蔣、白之間衝突愈來愈大,最後竟至決裂。
父親一生可說是一部民國史的縮影,1911年父親18歲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見證了民國的誕生。其後歷經北伐、抗戰、國共內戰,1949年12月30日離開大陸毅然入台,父親參與了民國誕生與在大陸的衰落。
沒有書籍,便沒有歷史;沒有歷史,便沒有了民族生命,也沒有今天的我們。書籍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續。
看看對岸的《中華民國國歌》,兩相對照,《義勇軍進行曲》馬上相形見絀。這就是要檢討它欠缺正面意識、有負建政使命的重要理由,也是要反思是否要立法保護這首暫定國歌的內涵理據。
國民政府失去大陸已有70年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應該尋找出來。我一直希望史學界能多關注這場關係國共內戰勝敗的戰役。
《風蕭蕭》是第一人稱小說。其名令人聯想到《史記‧刺客列傳》的歌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小說並無「圖窮匕首見」的場景,亦缺赤膊上陣舞劍的壯士,大體是不見刀光劍影的鬥智。
1939-1949年間,廣東兒童教養院保護了近3萬名難童,為他們創造求學和成長空間,成效顯著,更曾引起國內外人士注目。唯抗戰結束至今七十多年,這仍是一頁被塵封的歷史。
抗戰前夕約十年(1928-1937),香港其實經歷過一次「新文藝大爆炸」──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文藝刊物創刊,文壇活躍,當時香港已有文學園地、文人圈子和在地文化脈絡。馮亦代如同徐遲,在港締結文學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