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府推出這麼多政策,一般人卻沒有感受到經濟復甦?為什麼很多人省吃儉用,卻還說「手上沒有錢」?利率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什麼?接下來各國利率會發生什麼變化?
自從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銀行都有無比充裕的儲備,根本沒有需要互相借貸。這個市場本應水靜河飛,有價無市才對。實際情況,是這個市場的交易額平均每日仍有數百億美元。這些交易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筆者40年銀行生涯應用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在2023年6月30日停止運作,但過去數據仍有參考價值。
香港的第三次經濟轉型必須積極求變,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在吸引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23-04-09
中國式現代化對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這兩項任務實現了,就能夠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
貨幣政策的運作方式已改變了十幾年,不少教科書仍在教舊的一套,學生學到的是已經跟現實脫節的東西。為什麼?
中文傳媒用「倒掛」一詞形容孳息曲線長息比短息高,以及中美長債息差收窄,當然有其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但是有點混淆概念了。
美國聯儲局兩次避而不談「貨幣政策規則」,不計算理論上最合適的政策利率水平,其實是因為理論和現實放在一起太過尷尬。兩次避而不談,都有鮑威爾不方便說的原因。
聯儲局經常強調通脹只是短暫現象,其實樓市上升亦可作類似解讀。
即使對通脹的問題,外界至今是沒有共識的。為什麼?因為今年經濟表現的現象,太多一次因素影響,以前從未見過,往後發展亦更難料。
資產負債表是大是小,相比下好像沒有什麼標準,當年2萬億美元的大數目令人震撼,誰知道金融危機完結時已積累至4萬億美元,後來縮表未成,一場新冠肺炎疫症又將規模加倍至今。
貨幣政策中,降息是最傳統也最有效的寬鬆工具。但當利率降低到近零區間,央行將不再有貨幣政策操作空間。
民間金融對中小企及個人借貸便利或有其幫助,但始終不能永久地由一個非正規的渠道發揮相當部分的提供融資功能。
內地當局要低息支持中小企,間間銀行熱衷於表態之餘,並且在利率優惠上形成競爭,很大程度上擾亂了利率市場秩序。
將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扣減通脹的話,大行計算已經是出現實質負利率3.9厘,一旦基準存款利率下調,負利率情況將更加擴大,某程度上意味內地居民及家庭,都同樣變相要分擔撐經濟責任。
基於提升中小企貸款幾乎是硬性要求,相關貸款利率要繼續下調,但借款人風險未有一同下降下,內銀作為服務國家機構,從股價層面而言,注定無運行。
國際任何機構做任何樓價排名,香港長居第一已份屬必然,這變相亦是普羅百姓的痛苦指數。
人口老化持續增加資金供應。臨近退休年齡的人口儲蓄率較高,其比例上升的話會拖低實質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