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發展,加上普及教育的政策推行,香港平均學歷提高,一般大學生尚且難以就業,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畢業生而言,就業空間則更明顯受限制。一般人就業後,仍需持續進修才可與社會發展同步;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畢業生,即使成功就業機會,仍難找到合適持續進修的空間!
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一旦未能找到合適出路,最後可能賦閒在家,歲月流逝,潛能也因此被埋沒。他們的知識、技能、心態,也會缺乏應用而漸漸喪失。造成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及日後尋找工作的可能性。
及早規劃 各展所長
生涯規劃,應在發現他們有特殊需要的時候盡快展開。但隨着時代轉變,他們需要持續的專業支援,才能適應社會的變更。他們畢業後,在一般的工作環境,未必有專業人士跟蹤指引,若早期規劃與現實不符,便會變得很迷惘!
30多年前,並沒有人認識盲人按摩,也許大家也沒想像過聽障人士可以任職侍應。事實上,過度活躍症的學童長大後可擔任救生員、學習障礙人士可成為寵物護理員或廚師、身體殘障人士可以做電腦程式編寫員、自閉症人士可成為錢幣及集郵專家,輕度智障人士可成為園藝護理員,中度智障人士可表演玩搖搖……這些都是可以實現的。
現在仍有人誤會他們對社會構成精神及經濟上的重擔;其實,關鍵是讓大眾真正認識他們,不再浪費他們的潛能,造成資源錯配。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及他們的家庭,和與他們有緊密接觸的人士,也需要專業的培訓及指引,尋找合適的生涯規劃,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資產,發揮他們的能力,貢獻社會。
各行界別 通力合作
特殊需要人士的生涯規劃,需自小便由家長。教師及專業治療師合作找尋。當他們日漸長大,部分人士便需要教師與社福機構,為他們尋找職業出路及社交生活的機會。為增加他們的就業出路,社福機構又要與商業機構合作,為他們籌畫在社會立足的可能性。總的來說,教育界、社福界及商界,以及其他相關的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都要互通消息,互相合作。
資料顯示,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差不多劃上等號,對有特殊需要人士來說,他們可發展的職業空間是有限的,因此更需要別人提供生涯規劃指引。加上他們日常起居飲食、消閒娛樂、交友及談戀愛等各方面,都可能與一般人的發展機會不一樣,故此在教導他們成長規劃時,必須留意是否能與社會之轉型同步、銜接。
若能將他們需要治療的元素結合自娛,便更容易發展潛能,吸引他們投入;若將他們自娛的活動與自我實現的職業發展結合,便可找到更多生存及事業發展空間;為他們生涯規劃,便要物色一些能「連消帶打」或「一舉數得」地幫助他們的活動。
弱智人士的園藝治療、自閉症的繪畫治療、精神康復者的舞蹈治療、過度活躍症的游泳治療等,均可改善情緒,建立正面人生。當他們康復以後,仍可繼續這些活動,作為個人消閒的益智活動,及與一般人一起生活及交往的方式。
若他們能發掘自己在這些方面的興趣,便可繼續鑽研,甚或成為他們的職業,如自閉症的沙畫表演、精神康復者參加舞蹈演出、過度活躍症擔當救生員、智障人士從事園藝工作等,都顯示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但這些例子能否成功複製,實有賴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進行全面的生涯規劃!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