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的創業基因

Nike在1972年橫空面世,面世時已有Adidas和Puma兩大國際知名運動品牌。但Nike面世至今不到半個世紀,從無到有再到今天成為行業巨頭,過程也艱辛。

今天體育產業以市值計最大的公司,是業務遍佈全球的Nike,市值1,100億(美元,下同),至2017年5月財年營業額約344億,純利42億元,歷史市盈率約26倍。2018財年半年業績顯示,營業額中45%來自北美,26%來自歐洲、中東、非洲,13%來自大中華,但大中華區的33%利潤率為各區之冠,令該區對整體的息稅前盈利(EBIT)貢獻達20%,而且15%的增長勢頭亦最為亮麗。

第二位的Adidas ,市值約為Nike的一半,市盈率亦較低。NIKE這個巨無霸由1972年橫空面世,至今半個世紀不到,從無到有、再到今日成為行業巨擘,說快不快,但過程也是跌宕落拓、九死一生。

創業是課堂功課

Nike創辦人之一禮特(Philip Knight) 生於美國西部俄勒岡州(Oregon,位處加州以北、西雅圖以南)的一個小富之家,有對孿生姊姊,父親是個律師,曾代表共和黨當眾議員,後來繼承了當地一份報紙,成為出版人,略有成就。禮特自幼酷愛各項運動,中學便是學校代表,尤愛中長距離跑步。他大學在俄州大學讀新聞系,暑假曾在老爸對手的體育版中,任資料搜集員,據說當年禮特已有每天跑11公里的習慣。在大學裏他與美國奧運田徑隊傳奇教練Bill Bowerman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

禮特1959年大學畢業後,沒有什麼方向,當過兵,之後去史丹福大學讀MBA,並在創業學的一個作業上,寫了一份商業計劃書,成為是Nike的原型。計劃書指當時德國Adidas和Puma已是球鞋業上的霸主,禮特卻要奇兵突出,加上他有當代年輕美國人對日本文化的一種莫明傾慕思想,於是便生產出要代理日本運動鞋這個有點天方夜談、不倫不類的想法。

MBA畢業後,禮特沒有投身華爾街,反而向一直不甚支持他、但亦不想橫加打壓他的老爸,借了一張單程機票的盤川,說服了一個同學,一同環遊世界,到夏威夷檀香山一站卻呆了下來,其間他在沙灘酒吧當酒保,又做過股票經紀,還一邊做一邊罵自己不是做銷售員的料子。後來去了日本神戶,並在插課打渾之間,以光棍之身到訪當時已是潮人指標的Tiger公司(即今日Asics的前身),並與四個經理會面。會議上,連皮包公司都不是的禮特(當時尚未成立公司),卻穿了華爾街的制服Brook Brothers西裝,發揮能言善談的本色,把兩年前的作業一字不漏的背了出來,將美國市場說得頭頭是道。日本經理在半信半疑之下,終於按捺不住,打斷禮特慷慨的陳詞,問道:「禮特先生,你所屬公司是……?」

禮特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靈光一閃,當年跑步得獎的藍色絲帶畫面忽然跳了出來,遂脫口而說:「Blue Ribbon Sports!」

1964年禮特建立的Blue Ribbon Sports,是Nike的前身。(網絡圖片)
1964年禮特建立的Blue Ribbon Sports,是Nike的前身。(網絡圖片)

副業成大業

1963年禮特25歲,終於結束兩年多的浪跡天涯,一把鬍子返回老家。之後他沒有馬上創業,原因是窮!後來在父親推薦下,找了一份會計的工作,考了CPA,當上了審計師,算是有穩定的收入。但他沒有放棄腹中賣鞋之計,在收到Tiger寄來的樣本後,立即帶到Bowerman老師面前讓他試穿。飽閱風霜的老師,一直想自行開發跑鞋,這時如獲至寶;只是禮特原本只想老師幫忙推薦,沒想到老師竟然說要出資佔49%!

便是這樣,禮特1960年的一個課堂作業,加上多年的「月光」副業(Moonlighting),四年後居然成為現實。當時「藍絲帶體育」的辦公室、陳列室和倉庫,統統都只蝸居在禮特父母家中的一個雜物房裏。

注:本系列參考資料包括《Shoe Dog》(2016) 和哈佛商學院《Knight the King》(2012)。

NIKE的創業基因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NIKE逆境求存的基因

原文刊於《足球周刊》香港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