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本港15歲直資學校理科生升讀劍橋大學,靠的是優異的英國高級會考(GEF AL)成續,當然,應還有順利通過那出名難度高的面試關口,在回答一些刁鑽問題時取得主考官的青睞。
於是引發一個疑問,在直資或國際學校爭相開設國際文憑課程(IB)之際,AL價值何在?只報讀英國大學有利?與IB相比,有何利弊?
其實簡單看看本港直資或私立學校在開設此兩課的情況便可得知。聖保羅男女、男拔、真道、優才、啟思、弘立等均開設IB,直資必須以香港中學文憑課程(DSE)為主流,容許少量學生修讀其他國際課程,而私立、國際學校則不在此限。開設AL的直資學校有女拔、聖保祿學校、聖保羅男校、浸大王錦輝、港青基信等等。上述以15歲之齡考進劍橋的學生便來自王錦輝中學。
IB培養通博人才
最早開設IB的學校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只開設兩年的預科文憑課程。過去不少會考成績特優的學生會選擇在此讀IB。IB預科課程要求學生通博,在六組學科中均須選一科修讀,包括第一、二語言、個人與社會、科學、數學、藝術(或用另一組學科代替),另加四個核心科,即知識理論、拓展論文、以及創意、行動與服務。而六組學科,各科目中又分高級及標準程度,學生須選三科為高級,另三科為標準。可知,所謂「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專題研習、服務學習等之前曾在教改初期提出的元素,其實已在IB課程體現,可惜實施過程走了樣,因為設立通識科為必修科,限制了學生的選擇,又沒規定必須「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因此學生多集中在選修科中讀相關科目,如物、化或經、地。至於服務學習、藝術學習也只成為其他學習經歷(OLE)一部分,而隨着大學收生以考試成續主導,此OLE之實用價值更低。
IB要求學英語能加力,有思維與研究能力,能駕馭不同學習範疇的學科的能力。比起DSE學生多數修「4+2X」,IB是「3+6X」,的確不是一般水平學生所能應付,本港直資中讀IB的學生是成續較高的一群,而私立或國際學校的學生家庭背景亦屬中高產。在5月公開試中,有2千多學生應考,合格率即24分之上,6科最高為42分)為9成7,平均分為35.98分,均比全球數字高(合格為7成9,平均為30.14分)。這群學生應是本港學能較高的。
AL更重專精
IB與AL兩者對應不同學生的需要。相對於IB強調通博,AL更重專精。因學生在預科首年可選4至5科,到次年則只須修3至4科。除非想讀最著名的大學或最熱門的學系,否則3科AL已足夠。以某港島著名直資男校為例,AL提供了六科:中文、數學、高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另要求學生考雅思英文試。明顯地是針對那些語文弱但數理科強的學生而設定(AL之中文科程度甚淺,而升大學主要靠那三至四科數理科也)。AL這個4X另加雅思英文的組合,似較IB易掌握。但無論IB或AL,均可報讀海外大學,以及透過非聯招報讀本港大學,而且本港大學一些熱門學系招收此類學生更是愈來愈多。
綜合言之,如有所私立中學同時提供IB與AL課程,是否更受歡迎,更能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