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對資產處置出讓的疑惑

大多數的職業經理人骨子裏是希望擴大業務版圖,而不是縮減業務,此無他,餅乾大小和報酬多少是直接掛鈎的,而報酬的數量級,又以認股權證為大頭,現金工資為零頭。 而對權證最敏感的,多數是併購時的刺激。

迪士尼(美:DIS)是大型上市公司之中,併購做得最有聲有色之一,這或者得益於早前兩位 CEO的脾性和能力偏好。然而,自 2018 年鯨吞了廿一世紀霍士(21st Century Fox)之後,似乎有消化不良之象,於是近年又不斷傳出消息,指米奇要瘦身減磅,從併購這個賽道,180 度折返,走資產處置和出售之路,不過,正如不少藉併購而成長的企業,不管局外人如何地堅信減磅是生路,局內人偏偏就是捨不得,總是遲疑不決、步履蹣跚。

潛台詞是承認過去錯誤

早前就有傳聞指迪士尼考慮出售旗下的傳統廣播和有線電視業務的股權,或甩手給合作伙伴,包括加快把 ESPN 轉型到串流市場,而蘋果公司作為有心(興趣)有力(錢)的頭號買家身分,亦早已曝光。然而,兩家公家的掌門人都對「出售」和「收購」三緘其口。

其實,把業務處置出讓,包括出售一個部門或業務、向股東派發孫公司股份(spin-offs)和子公司分拆融資(equity carve-out),均可視為資產處置或出讓(divestments)。

當某業務對另一個所有者的價值,高於對當前所有者的價值時,或者如果剝離該業務可以讓母公司更好地專注於其他業務,從而提高業績,那麽,該所有者作為上市公司本來就理應考慮處置出讓那些業務。

然而,總裁們通常出於幾個原因而捨不得放手。首先,在通俗的層面而言,資產處置的潛台詞,是承認過去的錯誤。這個普遍的印象,內裏有個弔詭的邏輯。

什麼是成功的出售?那就是高價出售一個業務、子公司、或孫公司;什麼是高價?那就是「物非所值」,售價高於業務能帶來的真正價值。換句話說,成功的出售,背後多少有點是在說「買家買貴了貨」。而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商業文化同樣是偏好於尊重買方,要給買家多留面子──寄望下次還有生意做。

所以,成功出售的賣方,在所有條件一樣之下,平均而言會傾向「悶聲發大財」,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因此,在市面上、媒體上和數據庫中,一般看到的處置出讓的案例,都是不太成功時的出讓。在後者的情况之中,買方或許還會意氣風發地說「執平貨」,也不一定會、也毋須要特別去照顧賣方的顏面。

賣方寧願「靜鷄鷄」賺錢

其次,大多數的職業經理人骨子裏是希望擴大業務版圖,而不是縮減業務,此無他,餅乾大小和報酬多少是直接掛鈎的,而報酬的數量級,又以認股權證為大頭,現金工資為零頭。 而對權證最敏感的,多數是併購時的刺激。

最後,對大部分的機構和組織而言,從辦公室「政治」的角度看,組織上上下下都有既得利益的存在,因為那些縱橫交錯人脈關係,自自然然地會對出售業務,產生直接間接的阻力。

因此,收錢(賣)的阻力,好些時候是會比花錢(買)的為大,弔詭不?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