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園公司將繼續推動「智慧社區」作為創科應用方案試點,於市場和資金及人才與創業培育等方面支援科企,並抓緊河套區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發展機遇。
AI 哲學雖是關鍵議題,惜在華人社會未受重視。如果人類未來被有力而無心的機器人包圍着,多麼可怕!
科大BDI主任楊強教授指,如何採集並準確分析與商業場景相關的資訊是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大課題。
滑鐵盧大學Prof. Ihab Francis Ilyas指,金融科技公司每天要耗費大量時間來準備數據,故研發自動化方案解決數據質量問題十分重要。
在「相約科大,遇見未來」大學金融科技教育論壇上,一眾嘉賓談及人工智能科技衍生的責任問題、終端用戶的防範意識、數據溯源方法及管理等話題。
譯者在序言引用作者一句話:「對研究生來說,Jorge Cham(豪爾赫‧陳)相當知名,就像是學術界的Brad Pitt」。說豪爾赫的漫畫是療癒系聖品毫不誇張——每家研究所牆上,總有人張貼他的作品。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科技論壇,討論AI能否代替人類。有講者認為AI應用是人類挑選的,其背後的AI算法也是人類設計的,所以「AI過人」之說法在現階段還是有點遥遠。
人類感情豐富,處事亂中有序,各有個性,並非機器及程式可以模仿的。如果機器人未來代替人類,可能會濫殺無辜,所以政府要監督人工智能發展。
人工智能絶非「神仙棒」,不能點石成金,商界人士不應對它存有不設實際的期望。
每種能源各有利弊,配合得當的話,可為我們提供更佳的能源,創造更可持續發展的時代。
「大灣區的建設是百年大計,不是五年內便可完成的壯舉,而是需要每一代人不斷地耕耘。」
開放數據是智慧城市發展規劃中的重要一環,可以促使普羅市民了解發展進度,也可以讓有創意之士開發更多優化城市資源的應用系統,加快智慧城市的發展步伐。
宇宙或許讓許多人大感振奮,但是同時也讓人深覺渺小。
展望數碼醫療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數據共享是重要亮點。
國內的電商發展都特別快,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基於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世界貿易格局會有非常大的變化。
廣州利用一千多架無人飛機燈火匯演,砌出不同的閃亮圖案,創新又環保。反觀香港慶祝盛事仍然採用煙花匯演,既污染環境,又反映出香港創科文化落後。
林家禮認為,1000間公司只是起點,突破2000間固然是將來的目標,但強調未來除了談量,也要談質。
智慧城市發展是環球使命,相比之下,香港的發展步伐明顯落後,因此政府提早推出《藍圖》是明智之舉。
全面智慧製造,將給予人類更彈性的生活,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則要從制度設計着手,如課徵機器人稅,幫助社會因應科技創新的衝擊。
科技是方便人類,而非支配人類。智能手機的冒起令人類對科技產生依賴及沉迷,結果現在人人變得「機不離手」,生活離不開手機。
談及「9+2」城市各自的定位和城際互動,論壇上有嘉賓指中國30多年的發展就是競爭和合作——9個城市之間如保持高強度的競爭,對科研企業科研單位大有好處。
智慧城市是以人為本,應依據市民大眾的需要來構建。
全球情勢快速變動,中美角力的決勝點,不會是誰最能處理眼前的挑戰,而是誰最能駕馭新科技的風險與機會,創造優勢。
大灣區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還有體制的創新、路徑的創新;是次圓桌論壇聚焦灣區發展的建設,5位嘉賓發表對平台和體系完善、資金與產研結合、大灣區一體化的展望。
如果人類的存在,大不了只是良好意願的機械人包養起來的寵物,個人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這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當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現象,這就是金融在追逐科技,科技也在擁抱金融,科技和金融處在熱戀之中,當前在深度的結合。
今天我們如果把創新因素、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有效結合好,那我相信我們將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的培養方面產生更多的成果,更有效的推動香港的經濟進步,包括香港經濟結構的轉型。
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主流都認為「信息、資本、人才、高科技的流動」是對全球文明和全球經濟化的最大的推動力,但是現在發生了變化:未來全球化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
香港擁有許多國際知名、具備高水平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絕對有能力提供新的創科源頭。而香港企業家也都着力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善用智能化系統,達到了原創及世界領先標準。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國科控股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在港建設「國科綠色發展國際實驗室」,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