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選舉制度下,選舉委專業界改由10個界別組成,包括新增的科技創新界,委員半數會在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中提名產生。反映中央對香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視及肯定。
香港創新論壇早前舉辦網絡研討會,邀請業務涵蓋醫療保健、醫療器材及藥廠的Johnson & Johnson公司,以及兩間醫療保健初創公司負責人分享經驗,探討如何在亞太地區促進醫療創新與價值。
全球晶片短缺之際,晶片行業已經成為了地緣政治角力的一部分。美國總統拜登上月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將投放370億美元協助美國晶片產業,但能夠幫助Intel應對製造困難嗎?
在今天數碼經濟時代,手機應用程式五花八門,軟件工程師開發程式需要利用不同型號的手機測試軟件,他們會擁有多張電話卡。因此,業界建議新制度不設上限,彈性處理以公司名義作登記的電話儲值卡數量。
在社交平台被假信息與植入行銷籠罩的當下,追求中立與可信度的維基百科成為訊息大海中的寧靜一隅,提供一個比較值得信賴的知識與信息來源。
香港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做好基礎研究,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我們可以是國家科技的突破口。
過去兩年,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造成世界經濟動盪,各國政府都遇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要穩定國家經濟及社會民生,工作殊不容易。
2020年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與科技基礎建設有關的全球排名,香港由2019年的第18位上升至第7位。薛永恒鼓勵香港青年人更全面透徹地認識國家,從而為國家培育更多創科人才,也鞏固香港地位。
回想智能手機面世也不是很久的事。未來,其實也只會是幾年以後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又要怎樣裝備呢?
製造ClicBot智能編程機械人的公司——KEYiTech是一家創新型機械人公司,於2014年在北京成立,擅長設計和開發 STEAM 教育機械人,因為CES而得以推銷自己的產品。
過去兩年多,香港先後經過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等嚴重打擊,盡快令本土經濟復甦是政府當務之急。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有大刀闊斧的紓民解困建議,顧及了普羅百姓。值得政府關注的是,如何處理人手不足問題。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動創科投入100億,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初創公司缺銀根政府須加大投放成及時雨,但河套區發展要到2024年才開始太遲。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1-22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多項創新科技措施,包括增加額外撥款推動教育、大學生實習和電子政務等,其實科普教育對創科發展非常關鍵,愈早推行愈好。
筆者認為「安心出行」普及性偏低會影響防疫工作,故有必要強制要求市民進行「安心出行」二維碼掃描,否則不能進入場所,這樣才能逐步促使市民下載該程式,提升使用率,加快識別疑似確診者的工作。
科技未來發展人工智能是重點,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會轉向用作分析人類行為,機械人將成人類輔助新工具,及中國要發展量子運算擺脫對外依賴。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香港創新論壇於2021年1月28日舉辦網絡研討會,探討香港發展生物醫學科技的前景及機遇。出席講者指出,香港在融資市場、人才及科研設施均具優勢,並受惠於政府全面支持創科,以及大灣區帶來的市場機遇。
中美兩國政府過去兩年在科技層面雖然高調對抗,但要兩國科技公司、家電製造商及消費者脫鈎,說易行難。
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學生杜珮翹獲香港電腦學會頒發「資訊及通訊科技傑出女明日之星獎」,以表彰她精湛地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造福社會。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向中央爭取成為數碼人民幣試點,特別是推行跨境支付。大灣區可以仿效上海市,採用支持「數碼共融」的支付卡做法,並且逐步落實計劃,例如以落馬洲河套區先行先試。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總裁兼執行長Gary Shapiro在上世紀80年代加入協會,深入觀察中美兩國科技進展歷程。這次專訪請他談談今年CES、中美貿易戰和綠色科技,相信對理解未來中美兩國互動非常具價值。
雖然美國政府對華為不會完全斷絕供應先進晶片,但筆者相信其仍會運用這「武器」,採取「時收時放」的供貨策略,藉此作為與中國在不同議題(包括政治和商貿)上討價還價的籌碼。
在環球商業社會中,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多年來彼此間是敵亦是友,兩者的關係錯綜複雜,所謂「商場如戰場」,所以拜登即使對中國有些鬆動,但能維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數,隨時有反覆。
容教授透露,中國承載月壤返回地球的罐子是由理大製作的,團隊在罐子上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理大logo,乘載香港人的登月夢想,隨着嫦娥五號一起進行了一趟月球之旅。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推動集體全民抗疫,用戶參與除了可以提升社會公共衞生、有助香港整體抗疫之外,自己亦可以盡早了解有否潛在感染危險,在這一舉兩得下,市民應接受用藍牙於程式內記錄所到之處。
在2021年,企業將會持續鼓勵員工盡量在家工作,遙距作業,一方面可以減低員工受感染及病毒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亦可以減輕營運成本,因此企業大有理由推行。
「嫦娥奔月」這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21世紀終於成真,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侃侃而談理工大學這次的航天任務、創科發展及未來校務擘劃,理大可否成為香港高校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安心出行」本應是一個很有用的應用程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用家知道他去過的地方之前有沒人有確診。政策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鼓勵。
人工智能(AI)於2021年將會更加普及化。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先進的算法、算力和數據去處理不同大少的案例。
特區政府就智慧城市藍圖提出工作綱要,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應探討智慧生活如何融入大灣區,及利用河套區實驗嶄新智慧城市,更重要是不能忽視數碼安全及信任問題。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Tesla的自動駕駛系統是由出身Google的Andrej Karpathy和40多名AI工程師的團隊參與開發,這項目是迄今人工智能最艱巨的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