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是「高人一等」形象進一步深入民心,開設中文班屬學校「失敗」的象徵也甚囂塵上,母語教育被徹底「污名化」,淪為次等教育的代名詞。
時間觀念是需要從小就培養的抽象概念,從嬰幼兒階段開始學習就是最佳的時機,從小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香港與內地關係日益緊密,前往大灣區的中學生愈來愈多。今集《冷思熱話》有資深教育工作者何漢權校長與黃晶榕校長對談,探討中國大學有什麼過人之處,比本地升學又有什麼不同?
人生有不同階段,勤勞不可盲目,需要考慮各階段當下自身的不足和發展需要,以恰當定出投入勤勞的程度,做到身心平衡的效果。
邱國光分析,今次逾300間學校的踴躍參與,或者與香港社會對國史教育日漸重視,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具有吸引性與強烈的聯繫感,以及這些故事滲透着多元價值,能夠緊扣時代有關。
一切教育也是由愛開始,你回想自己當年最喜歡的科目與成績最好的學科,是不是也是由一個喜歡的老師開始?當我們的心貼近,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會格外有力。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與自信,同時也樂於受教。
通過「看電影、愛生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探討生命議題,建立正向的價值觀,創造自我生命的意義,協助孩子順利適應實體課程和校園生活,從懷抱夢想切入,提升心理健康和「情緒免疫力」,茁壯成長。
學歷史最重要的,是借前人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在個人修為、以至國家大事,待人處事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過錯。那麼「南京大屠殺」又跟小學生有何關係呢?
香港城市大學HK Tech 300創業計劃中,使用微控制器構建物聯網(IoT)垂直園藝系統──「物聯垂直園藝系統」,已獲機電工程署採納,正進行實地試驗,是另一令人矚目的創科項目。
我們必須讓學生對「快樂」有正確的認識與價值觀。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快樂教育,建構同學對「快樂」正向的價值觀。
城大HK Tech 300創業計劃,12月19日頒發第三輪種子基金。其中,專門研發創新的微針科技的華港龍生物科技首創「冰凍微針」,受到許多關注,有望成為中國生物科技界的先鋒。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於構思、 開發及研究功能性組織替代方法的工作,及現在將其臨床轉化,奠下了重要基礎,貢獻甚豐,獲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會士(TERMIS)選為2021年會士(FTERM)。
三位青史家得獎者,言簡意賅,娓娓道來,青燈習史,果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我勸勉有心做好家長的父母,千萬不要丟下0至6歲的幼兒,以為在其6至12歲時可追回之前的時間,即使追到,也要用上雙倍努力。故在孩子0至6歲時,多些陪伴在旁,就是教養子女的最好準備。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及「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周六(12月18日)假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頒獎禮,嘉許一眾求真、求實地研習國史的年青人。
生源不足就提出縮班殺校,是個短視的資源運用的想法。回望檢視過去本港教育投入與產出的關係,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受疫情與人工智能洗禮下的教育界,老師如何掌握科技的知識與運用?混合式學習會否成為未來學校的常態?學生如何才能擁有21世紀需要的創新思維、品德與心靈健康?學與教博覽今年的展覽趨勢或可見一斑。
個人多年來經常應邀到學校和社區舉辦「藝術創意教育家長講座」和親子藝術活動,提升家長對相關主題的認知和提供互動、諮詢。
林鄭月娥女士正式委任王沛詩自2022年1月1日起,接替完成6年任期的校委會主席李國章教授,成為新任校務委員會(校委會)主席。
聖保羅書院今年慶祝170周年校慶。12月14日晚舉行聖保羅書院同學會合唱團籌款音樂會,不少城中名人出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提出將環境教育納入所有學校課程是迫切的事情,人類須重新學習與受創的地球互相連結,忘記導致生物多樣化損失和氣候變暖的傲慢。
資深中小學圖書館主任倫雅文老師及程志森老師繼續於《冷思熱話》對談,提出孩子閱讀也可能偏食。家長應該如何分析孩子有沒有偏食習慣?那是壞事還是好事?當中有三個真相必須知。一起看看兩位老師的分析!
中國教育部2021年3月向包括雙語私立學校在內的學校發出指示,必須安排中國學生接受「全國統一的必修課程」。其實這種加強規管的措施,是針對過往10多年以來外國教育機構在內地開辦學校的失序現象。
由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澳門大學共同創立的「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周四(12月16日)成立,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對於能夠參與創立聯盟感到十分榮幸,他希望三地院校今後多作交流,攜手推動科研發展。
建立任何良好的生活習慣都要從小培養,理財知識與行為也是一樣。
比賽共有67間學校參加,總決賽四強對壘,英華小學蟬聯冠軍。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大城小區──深度探索西九龍」體驗非常成功,學校也可以參考路缐,自行帶學生前往不同富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及地標參觀。
「探究作為立場」的想法可能成為未來教師學習的主流,教師學習不再只被理解為個人的專業發展的歷程或成果,而應理解為對學校教育甚至整體社會帶來改革的長期集體項目。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1-12-15
年輕人的生涯規劃離不開教育界,無論選擇什麼類型的專業,總須由學習開始,所以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第12集請來兩位教育界專家分享工作上難忘的經歷,以及學生在大學生涯中最需要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