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老師,儒家5種至尊的倫常即天、地、國君、雙親、老師(天地君親師)。天與地乃人生存的空間和環境,君、親、師都是人類成功的最關鍵人物。
金耀基認為,中大在40年來追求卓越,日新又新,有所變,也有所守,在世界大學之林中已卓然而立,而今日在高等教育全球化愈來愈烈的形勢下,要保持中大的競爭力,便必須在教學與研究的質素上不斷提升。
中大校董會通過兩項委任,分別任命習超教授為法律學院院長、馮應謙教授為社會科學院院長,任期均為5年,2024年11月11日正式生效。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10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會上清華大學求真學院院長丘成桐教授表示,我們需要理解數據和計算結構對人類的意義,並確保它們是長遠可靠的。
少子化可能變成全球的未來。以前是高生育率、壽命短的時代,如今是低生育率、高齡化的時代。
1960年代末,香港的教育開始發展、經濟開始起飛、大專學生開始關注社會事務。我就在這個時候獲聘為香港大學明原堂的首任舍監。
截至2023年7月31日,共有30183人通過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來港工作。在人才數字回升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現時正是計劃、穩固本地人才庫的最佳時機。
教評會認為,政府全力推進「留學香港」品牌,本港中等教育系統亦具備條件吸引東南亞華人及內地家長,送子女前來留學,相關政策應盡快全線擴大,用政策創造更多贏的局面。
政府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有見及此,香港理工大學今年舉辦創科x校友日,展出上至太空下至地理多個科研成果,包括配合低空經濟熱潮的最新無人機技術。大學管理層希望多個技術可以擴展應用場景。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計劃自2024年起擴展以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成績收生,目標是吸引更多香港學生報讀,尤其是醫學院的課程。校方表示,本校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可與香港的畢業生相媲美。
瑞典皇家科學院近日公布202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得主。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不約而同地頒發給了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者。一齊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將成立工作組邀請有意開設新醫學院的大學提交建議書。本年初表明有意參與的科大葉玉如校長表示,對此深感鼓舞。
科大積極爭取設立醫學院,不僅是為了培養更多醫生來滿足社會老年化的需求,而且是希望將先進科技成果與臨床醫學研究相結合,尋求醫療技術手段和醫藥產品療效的雙重突破,以達至提升療效、簡化療法、降低醫療成本。
耀中幼教學院將於2025/26學年推出全新的研究生課程,成為全港首間提供學位教師教育文憑和碩士學位課程的私營機構。另外,校方又宣布香港教育大學的李敬廉教授將出任校長。
滕校長指出,香港的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尋求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性。「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無法保持特色,那麼我們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
張翔校長強調,AI時代學生對教育的選擇將愈來愈多樣化,「如果學生不再選擇我們的課程,那麼大學的意義何在?」這讓他思考如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教育。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認為,香港不可能永遠跟西方的一套走,而香港能否進一步發揮東方或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啟發全球高等教育體系?
魯春教授參與了多次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辦過程,他表示:「我自詡算是一个比較國際化的人才,因為我是90年就去了新加坡。」魯春教授曾在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任職,對於大學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表示,「支持香港,就要支持香港的大學」。各家大學目前若能持續成功吸引人才,可以繼續支持他們「超英趕美」,繼續發展。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表示,嶺南大學矢志發展成為一所出類拔萃的研究型博雅大學,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優質博雅教育模式接軌,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豐富的選擇,進一步提升香港教育的多樣性。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認為,香港需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但不代表要成為頂尖的專上教育樞紐。「當教育變成產業,頂尖院校要有,但也要多層次、多樣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在十大校長論壇上表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擁有開放包容的生態,並且採用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機制,有利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目前香港距離成為全球教育和創新科技樞紐這兩個目標只是指尺之遙,只要在現有基礎之上,做好國際橋樑的角色,絕對有助香港成為兩大樞紐。
十大校長論壇2024年10月9日假恒生銀行總行博愛堂舉行,一眾本地及大灣區高等院校的校長齊聚一堂,就香港如何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暢所欲言。
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我們需要確保教育水平與國際接軌。透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的國際交流項目,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和學者來港學習和研究。
在香港多間高等學府中,港大校長張翔近一年多來無疑是新聞性最高的一位,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他接受本社專訪,剖析如何善用百年老校的優勢,廣攬國際人才,令港大更上一層樓,也分享了任內遇到的機遇與挑戰。
教學語言政策之下將本港中學分為中中及英中以應對中學生英語掌握程度不同,訂下以中文或英文作為不同科目教學語言。2005年適逢檢討年份,會有中中學校及英中學校更替的情況,為學界帶來極度不穩定狀態。
段崇智校長是香港生物醫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體肌肉骨骼系統。2018年接替沈祖堯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他如何帶領中大在創科及醫學方面不斷突破?如何令國際排名不斷上升?中大未來又有什麼新的發展計劃?
香港科技大學新近在廣州南沙落戶成功一所研究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教授是港科大原首席副校長,他接受本社專訪暢談創立港科大(廣州)的心路歷程,並分享獨樹一幟的教研模式。
在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領域享有盛譽的理大,面對創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如何在延續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如何吸引國際人才?未來在內地又有何部署?滕錦光校長接受本社專訪,暢談理大的發展戰略、創新舉措及未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