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同各方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弘揚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股份流通性偏低,加上大股東認為目前外圍環境及經營條件困難,以致對在香港上市的房地產開發商估值普遍長期持續偏低,且難以預測目前的困境將會持續多久,才作出私有化的建議,希望給予小股東一個善價套現的機會。
有篇學術文章分析了內地A股的統計數據,發現平均來說遲來的審計預視公司股價大跌。更有趣的發現,是遲來的審計對企業管治不良的公司的股價影響尤其明顯。近月數以十計的企業公布延遲刊發業績而停牌,又代表了什麼?
政府在設法壓低樓價的同時,必須設想一套方案,以避免1997年地價回落削弱政府收入的情況再次發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如新加坡般分拆地產市場。
香港金融成就與政治體制無必然關係。關鍵是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受到各方認同。一國兩制及兩幣乃相輔相成,貫徹自由資本市場,延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傳奇,發揮人民幣離岸中樞功能。
今天內地消費者更重視所謂「性價比」,即”value for money”,且興起一陣席捲全國的「國潮風」,即使在新疆棉事件發酵前,早已從年輕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觀轉移中折射。
要做到經濟有效轉型,政府決策者及市民必先重新審視「積極不干預」理念,是否依然適合現時香港的經濟形勢;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是否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平衡。
香港統計處似乎不會因應疫情對數據作特別處理。若然如此,我們就要留意去年經濟特別差的時刻,今年同期季節性調整後的數據將會「過分美麗」。
隨着愈來愈多的公司調整其業務戰略發展社交電商,公司應意識到有效利用社交電商的關鍵方法。他們可以通過品牌擬人化,仔細選擇正確的渠道來分享品牌信息,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行為來參與其中。
被譽為中國電子煙第一股的思摩爾(6969),甫上市即成為明星股,股價雖燦爛歸於平淡,加強行業規管,反而更有利行業的長遠健康有序發展。香港政府又會否追隨內地?
在移民潮下樓價不跌反升的景象該怎樣去解釋呢?我能夠設想出來的理由有五點。
香港在大灣區應扮演什麼角色?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要善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大灣區,並推動數碼人民幣作為RCEP交易貨幣,未來五年RCEP成員國關稅減90%有利香港。
文學巨著,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蒙代爾的學術貢獻,行外人甚至行內人的了解也大多來自二三手資訊,真正讀過原文的人不多。惜其歸去,不如回顧一下他的人生。
作為投資者,事先做好盡職調查或適度投資,是管理風險,同時保持回報的關鍵。
有老友賣一個物業,買家還價減一成,價錢本來都可以,但問吓我意見,我話千祈唔好。
美國聯儲局把息口再次歸「零」,緊急降息演變成長期低息,股市破頂、樓市狂飆,長期低利率環境觸發更多表面理所當然實質,卻非常不理性的罔顧風險高危行為。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是一種沒有營運業務的空殼公司。換句話說,是一種讓私人企業能夠「借殼上市」的公司。
銀行股即使是在2021年的強勁反彈以後,仍然具有吸引力,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很多宏觀趨勢將會有利於銀行業務。
30多年前,當時英皇已經御准香港賽馬會撥款予香港海洋公園,興建一座室外水上樂園,可惜因為季節因素無法牟利,最終在1999年關閉。
加密貨幣在香港被視為虛擬商品,而虛擬商品並非《證券及期貨條例》所界定的「證券」,因此暫時仍沒有直接規管其使用的相關法例,投資者需要小心潛在風險。
外媒已有統計,美國整體中概股於早前的3個交易日,合共市值蒸發600億美元。除牌風險外,其實最根本問題在於很多中資科技股,其實都比部分美國相關股來得昂貴。
美國相較於全球其他經濟體,復甦仍將維持強勁。除了美國新的財政刺激措施和超寬鬆貨幣環境,料使總體經濟基本面變得強勁,每日病例數也在下降,表明美國可能很快會從疫情中復甦。
SpaceX過去2年融資所依據的估值變化,多少反映投資者看好Starlink寬頻業務。至於SpaceX預計,至2025年公司每年來自衛星寬頻服務收入超過300億美元,究竟這業務估算有多少是水份?
我預期,今次樓市出現的小陽春不會一瞬即逝,而是會轉化為一個新的上升周期。
即使是實實在在的技術革命,都不保證能為投資人帶來利益。或許,從「鬱金香泡沫」破滅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應對。
台灣長榮海運一艘原訂從中國出發,前往荷蘭鹿特丹的貨輪「長賜輪」(Ever Given),周二擱淺在蘇彞士運河上,全球12%貨運量因此大受影響,歐亞非航運交通癱瘓。
疫情漸趨穩定,加上疫苗接種人數開始上升,未來樓市預期會進一步提升,在投資以前,我們需要留意什麼?
從茲事體大的控疫到芝麻綠豆的控煙,民望淨值長期負數的陳姑娘一直都一意孤行拒絕跟黨走。比思摩爾的股價還要低的食衛局局長民望,再次確認末代港督的憂慮: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
有人話,估中樓市上升有什麼大不了?到底他們知道樓神來源嗎?
根據聯儲局官員展望的中位數,長遠會回到2%的目標。奇怪之處,在於聯儲局展望通脹將會重回正軌,經濟增長亦會先升後回,何以在這3年裏,政策利率仍然接近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