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奴新特性與對手較接受,如何建立獨特定位要拭目以待。
威爾·羅傑斯(Will Rogers)說過:「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來創造第一印象。」
針無兩頭利,邊際報酬遞增遲早會面臨系統內總資源的約束。
很多管理學的理論,都是重點分析如何有效地管理下屬;其實,管理你的上司也是一門學問。
作爲一個管理學畢業生,必須對管理學説的發展有基本的認識。
在過去幾十年,很多企業高層只顧單一地追求短期利潤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犧牲了非股東持份者的利益。
在未切入正題前,筆者首先反問同學們,為何要闖進高度競爭的環境?為何一定要邁向卓越?
採用敏感題材如宗教、種族、政治等等的廣告,如「踩網線」一般,很容易受指責。
企業的總部是大本營,是存亡命脈之所在,最後的堡壘。故此,在展開裁員行動時,總部的劊子手必定刀口向外。
對於犯了錯的下屬,主管不責罵,應怎樣處理?
在多年的獵頭生涯中,每年總會遇到一些工作了逾十年的中層管理人員詢問同一個問題:入錯行,怎麼辦?
真正的商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要求股東有犧牲個人利益的準備。
對於「標準工時」的運作及定義,身邊的朋友也不太清楚,有些人以為是等於「每週工作時間上限」,也有人認為是「超時補水」的意思。
不少朋友在轉職履新後都想盡快適應新環境,務求在試用期內爭取良好表現,從蜜月期而進入安全期。
從生產營運、風險管理到投資決定,會計資訊都是必然的起點。
放寬在香港接受過合資格培訓的內地老師任教,必然引起部分本地老師或準老師的反對。
「我的天啊!最後五秒!史提芬居里射入這記三分球!太厲害了!」NBA現場氣氛熱烈,如果有天我們足不出戶亦能感受到,你想試嗎? 電視螢幕中,金州勇士球星史提芬居里和他的隊友擁作一團,在一片喜鬧中慶祝射入致勝一球,整個場館都沸騰起來!作為球迷,當然希望可以置身其中。可是礙於門票難求,或者公務繁忙,不是人人都可如願。不過如果告訴你,足不出戶也有機會感受現場激情,會否令閣下躍躍欲試? 假如你答「想」的話,實在要恭喜你。因為NBA Digital與Next VR達成合作,他們將每個星期為球迷們提供一場VR版的NBA比賽! VR是甚麼?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縮寫為VR)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讓使用者仿佛身歷其境,可以即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 VR技術對年輕人來說並不陌生,就如第一身電玩遊戲,玩家可以隨自己心意選擇走到哪裡和看到甚麼,一切自主。VR也是如此,使用者可以隨時改變觀看方向。這種模擬真實環境的嶄新體驗,亦適用於各種學習和培訓。 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都在談論VR,但是曾應用過它的消費者還不多,擁有VR設備者則更少。但可肯定,VR技術絕對有可能顛覆未來十多年的消費和營銷生態。 在直播中推廣產品 慣用社交媒體的,可能都會留意到一個趨勢,就是幾乎所有社交平台,無論是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甚至新聞機構都紛紛設置直播功能。從這個角度看,直播似乎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而虛擬實境的出現,更可是網絡營銷和直播結合的一個契機。 網絡年代資訊萬變,人人追求即時性,樂於接觸最快最新的資訊。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發佈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網路直播使用者達到3.25億,佔上網民總數一半。明顯地,這個浪潮絕對不容忽視。 網路直播最大的特點是真實性和參與感。用戶可以親眼接觸,產生臨場感,打破了以往用圖片、錄像等宣傳產品的局限。而虛擬實境的出現,更是大大提升了直播本身的優點。用戶能夠像真地觸碰場景,直接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全方位體驗產品,以最直觀、最真切的形式感受產品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代表了新潮和型格,切合年輕人口味。 在剛過去的中秋行銷活動中,就已經有一家中國地產企業玩起了「VR帶你去月宮買房」,將未來樓盤超現實還原。使用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實體樣板間、社區外景、周邊配套等等,足不出戶都能體驗到。從此例可見,虛擬實境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阿里巴巴的VR網購 有見VR技術來勢洶洶,阿里巴巴也不閑着。去年11月,淘寶應用程式推出「Buy+」,這是全球首個虛擬現實購物商場。 簡單而言,用戶進入Buy+的系統後,便如同進入了虛擬的房間。消費者只需要移動頭部及視線角度,就能如置身於實體店舖般,瀏覽商品,甚至利用VR技術試用商品。譬如是一塊滑板,消費者可以站於其上轉幾個彎,更可下訂單及支付。若用戶開通了免密碼支付,由打開商品到支付完成,整個購物過程最快只需15秒。 Buy+推出當天,就有近三萬名消費者戴上VR眼鏡蜂擁登入,一嘗VR體驗。當中有近六成人為30歲以下,其中杭州、北京、上海的用戶最多,可見VR技術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有多大。 不過,Buy+在「雙十一」(11月11日)過後,便悄然退出。有分析指出,現階段直接利用VR作網購,在網絡速度、全景成像技術等因素局限下,仍未成熟得可媲美講求便捷、一鍵即買的網購。故此在現階段,VR在網購上的發展仍有相當大的進步和發展空間,應持觀望態度。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據普華永道的相關報告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到2020年將有可能主宰整個零售業。假如日後網絡技術能追上系統的要求,VR購物、培訓及教育的前景則不可謂不驚人。 營銷「唯快不破」 雖然VR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可是其前景已經令人羨慕。單是VR直播產業,就預計能在2020年達到300億美元的營收。據高盛集團研究報告,2025年VR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00億美元,樂觀情況下可以達到1820億美元。 在可見的將來,不少著名體育賽事如英超、奧運、美網、高爾夫大師賽、職業拳擊都會嘗試以VR直播。推而廣之,這種技術可能會陸續應用到其他範圍,如網購和地產項目等,VR的將來仍是令人期待。 常言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於營銷亦然。科技日新月異,網絡營銷唯有追逐時代脈搏,方能立於不敗之地。雖然香港在VR仍只是處於萌芽階段,但正如金州勇士老闆皮特.庫伯認為,虛擬實境將會改變時代。當亞馬遜、蘋果、Facebook、谷歌、微軟和其他的一大堆世界著名廠商也準備來為VR創造更輕、更好的硬體設備時—閣下和閣下的公司,準備好新時代降臨了嗎? 原刊於《商薈》2017年3月刊,獲作者授權發表。
在僱傭合約的條款中,僱主一般都不會加入一些要求僱員忠誠可靠勤奮及不可作些違反僱主利益之事。因為此等條款屬於隱含條款,即就算勞資雙方在整段招聘過程至簽署正式僱傭合約間從未有提及的條款,法庭也會自動在合約中加入這樣條款,以平衡勞資雙方的權益。但這類隱含條款一般只在受僱傭期間有效,離職便自動失效,因此僱主如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必須在僱傭合約中加入明確的條款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一般來說,以下四類條款會列載在合約的標準條款,用以限制僱員離職後的行為:(一)不可披露或使用從僱主所獲得之秘密資料、保密技術、客戶名單等等;(二)在某段時間內不可唆使其他同事離職;(三)在某段時間內不可搶走僱主的顧客;及(四)在某段時間內不可進行與僱主業務有競爭的行業或生意。 第一類最常見的情況是任職期間私下收集僱主的客戶名單、供應商資料等,轉投另一公司後把有關資料交給新公司或在新公司使用以上資料。第二類最常見的情況是離職後代表新公司向舊公司的同事招攬。第三類最常見的情況是在離職後告訴客戶已轉職到哪間公司,並邀請客戶也光顧新公司。最後一類是離職後在街的另一邊開設同樣業務的公司直接與前僱主競爭。 在僱傭合約當中,法庭並不因這是僱傭雙方真誠自願地簽署而一刀切認為書面條款必定有效。反之,法庭會根據合理性來判斷這些條款的法律效力。一般來說,法庭會認為第一及第二類條款有法律效力。但對於第三及地四類條款,法庭會分析有關限制的時間長短及限制地域來決定該類條款是否有效。 以往法庭判例 根據以往法庭判例,限制的時間超過半年的話,法庭很大機會會宣判該類條款沒有法律效力,因為過長的時限會影響社會競爭。一般來說,限制地域的範圍愈細,法庭宣判無效的可能性也會愈少。例如,僱員離職後不可在香港工作,這種條款基本上沒可能有法律效力,因為這等同於剝奪他人工作權利。相反,僱員離職後不可在銅鑼灣區的話,這種條款比較大機會獲判有效,因為僱員可以到其他區上班或開業啊!當然,如果該類公司因特殊原因只在銅鑼灣區出現便另作別論了。 所以,僱主們在制定僱傭合約前別抱著合約條款至高無上的態度,忘記了普遍法中貿易禁制條款的適用範圍啊!
明智的管理人,有時不用大灑金錢都可有效地挽留員工,讓員工感到快樂。
任何城市要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是一個鼓勵創意和創業精神的環境。
上一次提到第三種事業模式是有限公司。這種模式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事業模式。有限公司可以是由一人成立,也可以是多人成立。有限公司的支撐力大多數是建基於相熟朋友之間的互信而成立,但更常見是互不認識但有共同目標的人建立的一種合作關係,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東多數是互不認識的投資者。 弄清法例再嘗創業 這種模式受歡迎的最主要原因是令業務風險降至最低。上一篇筆者提到獨資業務的經營者及合夥業務的合夥人們須要承擔因業務虧損而衍生的無上限債務。如果經營者或合夥人們無力償還業務上的債務,最終會被債權人申請破產,或自行申請破產。但由股東出資成立的有限公司,成立後的有限公司擁有法人地位,有限公司在業務上的債務由有限公司一力承擔,股東們毋須承擔任何業務上的債務。因此,股東們最終之損失只是當初投入之資金而已。如果有限公司無力償還債務,最終有限公司會被債權人申請公司清盤,或有限公司可自行申請清盤。法庭接納申請後,會把有限公司剩餘的財產(如有的話)拍賣,拍賣的收益會用作償還債務之用,如有不足清償的情況,債權人無權再向其他人追討,只能作壞賬處理。 在香港,有限公司一般分為:(一)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二)公眾股份有限公司及(三)擔保有限公司三種。最常見的是第一種形式的有限公司,大概佔所有形式的有限公司百分之九十左右,餘下的是第二及第二種形式。第二種形式一般用作在聯合交易所上市買賣集資之用,第三種形式一般用作非牟利組織申請稅務豁免用途。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不能公開招股集資,若要集資,只能私下找尋合適人選入股成為股東。 雖然以第三種事業模式運作能有效地減低股東承受的業務風險,但運作成本卻會相應地增加。根據公司條例規定,有限公司必須每年提交不同的報告表予香港公司註冊處,及必須每年做好核數師審計報告,遲交了是要罰款的,罰款的對象不只是有限公司本身,連帶公司董事甚至負責遞交文件的僱員也有可能遭受罰款處分。而且在香港成立有限公司要先向公司註冊處申請,遞交該處所需文件後,公司註冊處可最快一個工作天可批出申請。當然審批速度也要看公司性質、業務範圍及文件數量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不過,不論用哪一種事業模式運用,根據商業登記條例規定,凡在香港經營任何事業模式,必須在開始營業後的一個月內到稅務局申請商業登記,違規者即屬犯法。所以,大家開展鴻圖大計前,必須先了解香港的商業法律啊!
人生唯一確定的事,就是生活中充滿不確定。
在青雲路上, 「盛女」愛不愛作戰?
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在商業社會的運作當中,也有很多相關法律要遵守。就讓我們談談在香港建立事業時要注意的法律事項。 三種法律事項 第一項是事業模式。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在香港,事業的模式有三種,任擇其一。第一種是獨資經營,即是自己一人做自己的事務,包括資金及技巧,全是自己供應,俗稱「自己做老闆」。這一種事業模式比較適合小本經營的業務,例如小型書店、咖啡店、美甲及美容店等等專門提供個人服務的店鋪。現在流行的網上店鋪,也是非常適合以這種模式經營。 第二種是合夥業務,即是二人或以上共同參與一項有獲利機會的合作經營模式。所有參與者都被稱為合夥人,需要共同出資及技巧,當然有一種是只提供資金而不提供技巧的合夥人。由於大多數合夥人都共同參與管理合夥業務,未免會帶來爭論,因此所有合夥人都會簽訂合夥業務合約,規定了個人的權利與義務,包括分紅計算方式、出資比例、假期安排等等。 合夥業務合約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合夥人們所忽略。合夥之成立,大多數是由相熟朋友間本著信任與互信而建立之一種合作關係。正因如此,很多合夥人們都有一個錯誤的想法,認為大家相熟毋須這樣斤斤計較。這想法猶如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一切災難就由這想法開始。 讓筆者分享以下兩個典型例子。甲與乙合夥成立一時裝店,開始時合作無間。蜜月期過後問題來了。相信大家知道時裝店是由淡旺季之分。傳統上,每年十二月是時裝店之旺季,但同樣也是旅遊旺季。兩位合夥人竟然想在十二月聖誕期分別外遊,兩位都希望對方留守做生意!由於僵持不下,結果在聖誕期暫停營業。相信結果怎樣大家都可以估算了。由於沒有簽訂合夥業務合約,反而會引來更多爭執,不單生意做不成,更嚴重的是破壞雙方的友誼。 第二個例子是丙與丁成立小型琴室,主要教授小提琴與鋼琴練習及考試技巧。琴室的租約由丙與業主簽訂。四個月後,丁要求退出合夥業務,但租約的首年是死約,即租客必須繳足首年租金才可退租。但租約只由丙與業主簽訂,丁並沒有在租約上簽名,因此丁不承擔繳付餘下八個月租約的責任。由於丙丁雙方沒有簽訂合夥業務合約,丙的法律權益便較難獲得保障了。 一般來說,需要投放較多資金的業務會較傾向以合夥業務形式運作,例如:安老院、餐廳、酒樓等等。與獨資經營一樣,合夥業務也是可以聘請僱員,由僱員代勞,合夥人們可只負責管理,由合夥人們承擔最終法律責任。 第三種是以有限公司形式運作,出資者被稱為股東。由於篇幅所限,下一次再與各位分享了。
行不同的企業都在甄選人才的程序上有所不同,正是「各處鄉村各處例」。
對外能與不同持份者保持良好健康的關係,長遠則能提高公司的聲譽、競爭力和其持續性的發展。
獵頭公司之所以能夠生存,其中一個原因是僱主在尋找行政人員的過程中,常常都感到難以覓得合適的人才。
每人的尺度不同,這一直都是推行CSR最大的爭議點。
在見工時,首30分鐘的表現至為重要。
那些金錢買不到的,才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