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推行「支付服務指令條正案」(PSD2),英國政府的「競爭和市場委員會」(CMA)更早於2016年倡導「開放銀行計劃」(Open Banking),這些由上而下的新措施都說明了開放金融數據時代已經來臨。
金融數據共享的契機
目前PSD2會在歐盟大部分地區生效,英國的「開放銀行計劃」亦有一系列改革藍圖,並已要求九大銀行在用戶同意下,把金融數據向獲得認證及授權的第三方機構存取帳戶數據。筆者估計,受惠的金融科技公司將通過金融技術手段來改變小企業貸款的競爭,從而更容易獲取銀行現時擁有的大部分客戶數據;零售商也將推出新服務及應用程式,推動客戶接受個人資料及數據分享,藉此介紹各種優惠及好處。
開放第三方(金融科技企業、技術商、零售商等)存取用戶帳戶數據,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摩擦必不可少,銀行與其客戶的關係亦將出現變化,筆者認為金融數據共享已成定局,亦可重新安排金融服務來向客戶收取費用,但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分享」客戶數據,從中制定與非銀行的金融服務商互惠互利。
金融創新與政府監管
同一時間,回顧過去幾年,全球各個金融的交易所及大型銀行紛紛投放龐大資源,希望把區塊鏈技術廣泛應用於金融業務,包括多間大型金融機構組成R3聯盟,聯手研究區塊鏈技術與金融交易服務的互相結合運用。
試想像,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金融業,此意味着股票交易系統第一次出現不需中間人參與,便允許用戶於短時間內完成轉換所有權,過程中不涉及違約或第三方操縱的交易風險,由此可見該技術能帶來金融創新,從而幫助金融機構誘發更多效益。
目前美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最為廣泛,英國及新加坡的發展前景和潛力勢頭亦非常向好,但兩國政府先後推出「沙盒」(Sandbox)機制,即金融創新要在政府可控制範圍內進行,銀行在此機制內進行區塊鏈平台的測試,便不須擔心違反任何規則;中國方面,較早前官方公布《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技術參考架構》標準,此為內地首個在政府指導下的區塊鏈標準,同時中央銀行亦成立研究團隊,希望在發展電子人民幣進程中,加入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
金融科技大戰,似乎會愈演愈烈。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