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資助學位數目有限,莘莘學子在完成中學教育後,除了升讀俗稱「八大」的資助學位課程外,亦可選擇由自資院校開辦的專上學位課程,如副學士、高級文憑及銜接學位等課程,繼續學業。自資專上教育在十多年前政府大力推動之下,自資副學位和學位課程比例在十年內大幅增長至六成,本社邀得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及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阮博文教授接受專訪,分享他對自資專上教育的看法。
政府在推動自資專上教育初期,先由八大推出自資課程,以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為例,十年間的學生人數由約200人升至約10,000人,可見其發展之迅速。阮教授指出,市場對高等教育學位有需求,自資專上教育因此能在香港發展,但亦因發展得太快,導致出現課程素質不一的情況,但長遠來說自資專上教育在香港仍有發展空間。
媒體報道影響公眾印象
近年不時從媒體報道中得知,有部分人質疑自資院校的教育素質,並認為畢業生水平參差。阮教授認為這種看法並無事實根據,希望隨着自資院校繼續發展,能扭轉社會上這種誤解,讓更多人明白即使自資院校的畢業生也可以是素質很好的年輕人。
另一方面,阮教授亦承認今日香港的自資院校素質不一:「有些院校管理得較為嚴謹,做得很好,但亦有些院校沒那麼嚴謹,有試過『出事』。」他以兩年前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被揭發超收學生一事為例,當年是舊學制與新學制重疊的「雙軌年」,院校均希望提供足夠的學位予同學升學,但學校難以在短時間內增加資源,因為學生規模在雙軌年過後會收縮,因此出現「超收事件」。但阮教授強調此乃個別事件,現在不會再有這種情況發生。
自資專上教育畢業生就業率低、薪金低?
社會關注自資專上教育的另一重點,是學歷認受問題。媒體多聚焦在副學士畢業生就業困難、薪金低、與中學畢業分別不大,而且銜接學位有限,副學士生難以升讀大學等等。阮教授表示,受資助銜接學位數目由政府釐定,已由初期的約2,000個資助學位增至現時的約4,000個,但這不是院校單方面能控制的事情。「傳媒往往只關注副學士生能否升讀政府資助學位,但事實上,資助學位數目由政府規定,若〔政府〕增加學位數目就能解決問題。這關乎政府資源分配的政策。」阮博文補充。
至於就業方面,各院校的情況不一,但以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的情況而言,由於近八成學生會選擇升學,選擇就業的人相對較少,因此並無很大障礙。「他們的薪金並不是太低,肯定高過中學畢業生,但比大學畢業生低一點,這是很合理的。」政府亦曾向僱主詢問對副學士畢業生員工的滿意程度,結果顯示令人滿意,評分僅比學士畢業生稍低。
高級文憑、副學士和銜接學位的定位有別
現在大家對高級文憑和副學士的印象有別,學生一般取得高級文憑後便會投入職場,副學士學生則以升讀大學為目標,看似水準不一,其實是兩者定位不同所致。高級文憑以職業導向為主,課程內容有六成與學科專業有關,四成為通識教育,副學士的定位則剛好相反,學科專業內容僅佔四成。阮教授認為,兩者雖然有別,但沒有好壞之分,他提醒學生,「今時今日職場上未必能完全將學科學以致用,最重要的是一些基本訓練,如思考能力、語文、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至於銜接學位是自資院校應社會的需求而提供,學位是否過盛由市場決定,在汰弱留強的環境下,好的院校及課程能繼續營運,阮教授特別指出自資課程不用納稅人的金錢,若社會無需求,自然會被淘汰。
經營困難 資源不足成最大障礙
不少外國著名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最重要的因素是資源,包括教師、校園、設備、課程設計等,都需要有足夠的財政支持,才能提供一等的教育。縱觀香港的自資專上教育,政府在政策上未能完全地照顧到自資院校,阮教授以撥地為例,指出政府撥予自資院校的土地,除面積細小外,教育用地亦分布得太遠,令院校在硬件配套方面有限制。
另外,院校在興建校舍時需要向政府借貸,還款的金錢只能在學費中取得,因此自資院校經營十分困難,愈注重教育素質、愈希望提供全人發展環境予學生的院校,經營愈困難。阮教授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支援,鼓勵優質教育。在貸款方面,他建議如能參考香港公開大學興建校舍時,由政府資助一筆毋須歸還的款項做法,院校的財政負擔大減,便能將資源放在優化教育方面。
師資方面,自資院校將大量資源放在聘請教師上,但要有一流的薪金才能聘請一流的老師,阮教授形容現在社會的環境為「逢加必反」:「每次加學費,即使加幅低於通脹,議員和學生都會反對」,在通脹的情況下,不加學費的代價可能是教育質素的下降。他希望持份者明白,要自資院校的質素與公立大學看齊,較昂貴的學費是無可厚非的,這亦容許院校有足夠的盈餘作為日後的儲備基金。
政府最新公布的2015年施政報告中,要求七間受資助院校的附屬學院將盈餘以不同方式回饋學生,但由於院校屬自負盈虧經營,目前並無法例限制自資院校如何處理盈餘。阮博文反駁,自資院校的盈餘只屬積穀防饑,可以預見未來十年收生人數將會下跌,院校要靠儲備來維持經營,而且不少院校都有向政府借貸以興建校舍,目前尚要繳清款項,因此適量保留盈餘也是無可厚非。
政府補貼可減負擔 收取非本地生入讀有限制
阮教授指出,政府如果能在補貼金方面撥出更多資源,學生的負擔會大大減低。另一種可行的方法是學券制,政府對每個學生都派發學券,按考公開試的成績來派發不同金額的資助,「現在的制度是學生考進八大就有20萬元補貼,就讀自資院校的補貼為零,這是有問題的」,阮教授認為引入學券制能舒緩學生財政壓力外,更令院校之間有競爭,從而提升素質。
政府現在有限制非本地生的學生人數在10%以內,對某些規模較小的院校來說是一種限制。院校收取非本地生的同時,亦要提供宿舍給他們居住,但現在香港大專院校的宿位卻嚴重不足,阮教授指,要走向國際化,宿位不足是很大的障礙,若叫自資院校自行買地建宿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建議政府可考慮撥地予院校興建更多宿舍。
另外,阮教授指現在自資院校發展尚未完全成熟,不宜收太多非本地生。他們曾向政府建議興建聯校宿舍,供各自資院校的學生入住,由自資高等教育聯盟負責協調。阮博文認為此方法較可行,但政府回應指出目前土地供應緊張,而且在宿位分配方面與自資高等教育聯盟的看法有出入,所以方案至今仍未落實。
未來發展方向
1. 減少資助專上副學位課程
有院校計劃將會取消政府資助的副學位課程,如理工大學未來會把全部高級文憑和副學士課程集中由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開辦,本部(指理工大學)則專注資助學位及研究生課程,令兩方面的資源分配更得宜。雖然預期某些課程(如工程學科)在失去政府資助後可能難以生存,同學亦未必能負擔高昂學費,但這類課程可交由職業訓練局負責開辦,以達致更好的分工。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