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成時代潮流

從金融角度看,第三方支付模式勢必影響傳統銀行的穩定性,以及帶來取代性的威脅。

互聯網金融創新已是全球不可阻擋的時代變革,而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內地的金融科技公司發展一日千里,騰訊控股(00700)及阿里巴巴(BABA-US)恰好利用內地尚無嚴厲監管及法規的背景下,成功實踐金融創新的最大自由度,並在各種科技、互聯網及大數據等引擎下,創造出巨大規模的新式互聯網商業模式網絡。

回看內地最深入民心的應用程式,騰訊的微訊,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它們都在用戶及技術能力基礎方面,成功把金融業務之可行性推至高峰,讓個人能在彈指之間進行任何投資行為,例如付款購物、申請貸款、隨時隨地打車、發送短訊給朋友等。但凡事兩面看,這些活動便利性隨之而來的後果是「點對點網絡貸款」(P2P)所引發的數萬億人民幣貸款金額,背後幾乎無任何監管,引致市場擔心下個金融危機隨時爆發。

收編管理第一步

而近期政府高層放話警告過度放貸的危險性,並且強調要控制金融安全的風險,於是內地政府開始積極利用信息及數據、社會控制及權力等技術,提出實體措施升級監管互聯網金融,希望減輕中國經濟對信貸活動的過度依賴,這些監管措施亦已影響不少金融創新產品,例如電子支付、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首次代幣發行(ICO)等。

筆者明白政府監管的原意,像支付寶和財付通(Tenpay)這類型的第三方支付營運商封閉式運作,個人從傳統銀行帳戶轉存資金至互聯網上的帳戶,然後在此網絡銀行內自由轉移資金;起碼最初的時候,傳統銀行都不能看到這些交易,這其實也意味着內地政府無辦法掌握客戶的資料及數據。從金融角度看,第三方支付模式勢必影響傳統銀行的穩定性,以及帶來取代性的威脅;而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今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將超過100萬億人民幣,市場潛力與效益龐大,亦不難看出政府的措施可能都是進行收編管理的第一步。

然而,時代潮流如洪水猛獸,互聯網金融是大勢所趨,筆者認為內地政府加強監管能夠解決當中金融弊端,打擊「偽互金」產品,防止合法壟斷問題,保障社會及投資者風險,提升整個市場的健康環境,讓各個參與者(例如發展緩慢的銀行)都有機會迎頭趕上;但政府亦要深思熟慮激烈推行緊縮措施所引致的市場反彈,或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