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肉身

一部機器,如果沒使用過,就容易損壞;一個人,如果沒鍛煉勞動,就容易衰老。

朱光潛先生於1980年的文章《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中,回顧多年來學習美學和研究的經驗時,竟然說要「堅持鍛煉身體」。

「健康的精神寄托於健康的身體」。他並提到自己養成了不工作就出外散步的習慣。對於他下定決心堅持慢跑,學習簡易太極拳、氣功等,跟學習美學有什麼關係?原因是:「腦筋也和身體一樣,愈鍛煉也就效率愈高。」說完這番話,他提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發展觀點。

「唯心主義片面地從主觀的、能動的方面去理解現實。馬克思主義理解現實,既要從客觀方面去看,又要從主觀方面去看。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於實踐。馬克思主義所用的是實踐觀點。」言下之意,唯物方面對創作起着一定的作用,還有內心的領悟。人創造一件東西,無論在主觀認識和能力方面,還是在客觀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方面,都有人類生活的、悠久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在起決定作用。

顯然地,他依然謹記着馬克思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重提一切得從肉身開始;其中的要點包括:生產勞動從製造工具開始;人同時也在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對自然的認識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自己是製造的主體,工具是他所製造的對象;人自由地面對着他的產品;勞動過程中,人就由「渾沌」狀態,變成擁有自我意識。

不勞動易衰老

人類創作及勞動實踐,跟肉身的闗係也是辯證性的,因為人能離開肉體需要而生產,而且他也只有在能離開肉體需要時,才算真正地生產。更重要的是,人會按照每一種族的標準去製造事物,並且還會運用對象的內在的標準。勞動的雙手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的鍛煉,煉得日漸靈巧。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話繼續嚮亮:「手變得自由了,能夠不斷地獲得新的技巧」。 生產日益發展,人的感覺器官,特別是眼和耳,因此通過不斷的鍛煉,而得到不斷的精銳化。 不僅是五官的感覺力,還有精神方面的感覺力(如意志,愛之類)也就愈豐富。

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人要依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創造,如此在其中發揮了自己的「本質力量」,在對象中肯定自己,觀照自己,認識自己,因而豐富了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著名的「人自然化」及「自然人化」互相協作的觀點由此而起,80歲的朱光潛嚮亮地提點着,勞動滿足了人的需要,對象化了人的本質,基於勞動創造的結果,自然被「人化了」,人也在改變世界中,改變了自己。

回到文章《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朱光潛先生在高齡時說,老化和僵化都是生機貧弱化的表現。要恢復生機,就要身體上和精神上都保持健康狀態。要增強生機,就要醫治生機貧弱化的病根,而這個病根正是「坐井觀天」、「畫地為牢」、「固步自封」。

他說有源頭,活水自來。這「源頭活水」,就是生機的源泉,因而要「堅持鍛煉身體」。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