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7年12月14日,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舉行第17屆周年大會暨晚宴講座,邀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先生出席。以下為當日演講內容。
教育政策必須有理念
講教育一定要講理念,在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裏,特別講提及兩件事:人是香港向前發展的最重要元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香港沒有天然的資源,過去多年的發展,地理位置是一個因素。周圍社會的發展,比如國家開放,作為中西交匯的香港,自然受到影響。地理上的因素是一個原因,但最主要是有人才的出現,才能帶領香港經濟的發展。當世界因為科技的發展變得愈來愈小的時候,當我們國家愈來愈開放的時候,外國來國家做生意,我們香港最重要的資源和優勢,就在人的身上。但怎樣培訓將來的人才,去迎接這個挑戰?其實這是我們教育其中一個要做的事。
行政長官說過,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發展最有意義的投資。這句說話其實很重要,這是政府內部的重要政策。因為在座有些校長知道,尤其是政府學校的,經常性支出和收入是有一個比例的,即是說我們不能「先洗未來錢」,不能預先制訂要花的錢多於經常性收入。但特首說教育開支是一個投資,當這個是一個投資時,這個就不是支出和收入的關係,而是看這個投資在將來對社會的回報。回報不止計算錢財,而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行政長官一開始很樂意花錢投放在教育身上,從理念出發。所以對政府內部資源上的分配,如何用得其所,有一個重要的意義。
我們希望培養青年人成為有素質的新一代。有素質的新一代包括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大家留意這不是培養一個人要懂得兩文三語、科技好發達,或懂得十八般武藝。反而我們談價值觀的問題,我們說要新一代要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這些都針對現在教育裏看到的問題,知識層面我們做得很好,考試考得很好,但價值觀上的東西似乎有點缺乏。所以行政長官特別提到這點,未來五年,培養青年人是政府其中一個重點項目。
我們希望可以為學生、老師、家長和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簡單來說,我們希望可以為教育系統減壓,即是說不要再催逼學生去做一些我們覺得對的事。充分地想,怎樣可以令到學生、家長、老師和校長,都有一個穩定,但較具啟發性的環境。因為大家都看到,未來人才的分別,未必完全在知識上,而是能力方面,包括創造力、溝通能力、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以致於正確觀點上的問題。這些才重要。
最後要「拉大家落水」,教育並不單是政府或教育局的責任,而是社會所有人的責任。現在的教育不是單讀一本書就可以解決,而是給我們的學生去分享一些經歷的時候,整個社會就要參與。我們很多商校合作、生涯規劃。我們其實希望社會不同的人,將自己的專長或經驗,有機會與我們的學生分享。透過這些分享,令他們對社會有更好的掌握,對周圍發生的事有一定的了解。這些比起揭開一本書,讀熟裏面的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在現今的科技上,打個電話,按幾個鍵就很容易拿得到。難處是怎樣分辨哪些資訊是可信的,哪些資訊是不可信的。怎樣利用資訊去找想要的東西,以及想掌握的機遇。這需要慢慢培養,透過價值觀,才可做得到。
五育的均衡發展
我們經常說五育均衡發展:德、智、體、群、美。雖然說了幾千年,但到現在仍是正確的。教育有很多新東西,但基本培養人的品德仍然存在。
德,當然是說品德。先說德育,我們說才德兼備,我們盡量調轉來說是「德才兼備」,有品德,有才能才好的。有才無德,可能對社會更加危險。希望透過學校的教育,培養學生有正面的價值觀。
智,當是知識上的東西,智能的東西。希望透過增廣見聞,透過學習的活動,令學生的智力、智能或技術提高,迎接將來的挑戰。
體,指身體的技能。討論身體的平衡發展、健康的生活模式。現在成為一個問題,因為愈來愈多小朋友長坐,怎樣離開椅子,到球場上跑呢?有時候是一個挑戰。家長都有責任,給手機子女玩,家長會舒服一點,但是如果帶子女到球場上跑,你也要陪他們。但長遠來說,對小朋友有運動和健康的生活,這個很重要,怎樣平衡生活,也很重要。
群,學習與人的關係,包括互相尊重、互相接納。現在的青年人較為個人化,着重自己,可能與電腦有關,可能與社會有關。權利和義務之間,要取得平衡。當你太投入自己、電腦世界的時候,就變得個人化。當變得個人化的時候,怎樣與人相處、怎樣減少或處理衝突,都會是一個難題。尤其是在網上,因為沒有真實個人身分,說什麼也可以。網絡世界不需要個人識認,但在生活上不可以,社會上不可以沒有共識。小事例如吃中菜還是吃西餐,如果各持己見,飯也沒得吃。所以要學懂處理這些問題,這樣很重要。
美,當然是指美術的教育,怎樣欣賞好的東西,提升想像力、審美能力等,這些是重要的發展。
用得其所的教育開支
金錢很重要,沒錢很多東西做不到。在政府多年來多項政策裏,教育開支的花費最多,大約每五元就有一元花在教育上,這個比例非常之高,總額大約接近900億,簡單分配到專上教育、中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和政府內部開支等。大家會留意中學教育的開支最多,但每個人的人均消費一定是專上教育最多,因為專上教育的人數少,以及修讀四年左右,而中學就讀六年。所以除起來,專上和職業教育人均每年花費最高,然後到中學、小學、幼稚園。
有些人拿世界的GDP比較,香港的GDP相對地低,有兩個原因,第一,政府的理財哲學,會將開支限制在GDP的約百分之五十。與外國不同,就算向其他人借錢,都照舊花費。所以與其他國家的GDP比較,香港的教育開支與其他國家有少許不同。第二,香港教育是政府開支,但外國也有私人的開支。如果家長幫助子女報讀補習社、興趣班,也計算在內,開支會多很多。總之我們在能力之內,花費要適當。將來有一天,教育開支會被社會和醫療開支追過,因為人口老化的問題,大家可以想像得到醫療和福利的開支會愈來愈高。教育的百分比較少,但教育的百分比有一個上升的趨勢。行政長官上任後,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教育。行政長官競選時說過,一上任就拿50億作為教育經常性開支。
幫助不同級別教育
我們2017年7月上任後,新增教育經常開支36億,涵蓋專上學院、中小學教育。當中包括向自資專上學院的合資格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的資助,另外向內地讀書的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5,000元的資助。首先為什麼有36億?背後的理念就是教育界裏面,行政長官看到教育界裏有一些問題可以很快用金錢去紓緩一些。每年大約有四成的中學生考到大學入學最低要求中學文憑試(DSE)成績「3322」,但資助學位大約有1萬5千個,結果每年有中學生雖然符合最低成績要求,但考不上大學,要報讀專上學院。所以這3萬元幾乎等同一年的學費,當然課程看選擇的需要。同樣地每位內地學生提供5,000元的資助,大部分足以給予一個月的學費。
另外在特殊教育需要的統籌主任做先導教育。政府從前在關愛基金拿錢,選擇120多間學校,設立特殊教育的恆常主任,做統籌上的工作幫助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現在分三年,將恆常主任派到每一間學校,中小學都會有。特殊教育先導計劃來年會做一個檢討,究竟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可以做什麼,或怎樣發揮得最好,需要什麼資歷,將來會在計劃再做。亦為65間特殊學校增加一些教育人員、醫療人員,方便照顧學生。
幼稚園就不包括36億教育開支裏,而是額外的開支,反映新政府在教育方面花不少工夫。在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每年給予學生一個津貼額。兩年過度期的津貼,再增加三年,希望幼稚園在新政策可以做得更好。新政策推行兩三年後作一個檢討,看新政策對整個生態有多少影響。幼稚園教師薪級表的問題,這在免費優質幼稚園的檢討提出。當中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與中小學的教師薪級表不同。因為過去是私營幼稚園的方式,工資由8千到6萬多元。新政策下,起薪點大約2萬元。有些幼稚園教師希望像中小學般每年分階段加工資。其實這是兩套人事管理方法,是看表現而彈性加工資,還是像公務員每年加一個薪級點。每年加薪級點的穩定性較強,但看表現而加工資的話,老師就有更多責任心和有好表現。沒說哪一套好哪一套不好,但引申出很多問題,比如說要不要做校網,要不要做派位,要不要將學校組成一大班上課,這些都是行政上的問題。但是作為政府的一部分,未來一兩年會與業界商討,希望將原質性的問題解決。到我們做政策檢討時,如果能解決幼稚園教師薪級表的問題,會加以討論,但要顧及技術上的問題。
未來工作路向
行政長官已經用金錢解決當前的問題,令教育生態較穩定。但有幾個長遠的問題需要解決,金錢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未來有八項工作要做。
一、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包括專業階梯,究竟升級的位置或根據什麼準則升級,是否需要檢視?一間學校裏,有些老師有特殊的專長,比如特別懂得教授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或懂得教授少數族裔中文,或輔導老師。如何獎勵他們?如何在工資和薪酬表現出來?另外學位教師的問題,目前大部分中小學都是學位教師。過去訂了一個長遠目標,就是全部轉成學位教師。現在有「同職不同酬」說法,政府過去多年看財政負擔而定。有了檢討訂了時間,研究怎樣解決。
二、檢視課程安排。我們會檢視究竟現在的課程,與2000年的教改是否配合?但再加上近幾年多了很多發展,例如STEM教育。政府會研究課程所培養的學生,能否切合社會需要。加強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世界視野、提供學生多元發展機會。學生不單靠讀書,還包括文化、體育、STEM等,希望有創新的意念。因為新一屆政府裏,經濟上的發展很看重創新方面,希望人才可以配合。因為社會發展未來路向都看創新科技,所以教育對我們很重要。
三、檢視學校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制度(TSA)和校本評核(SBA)。社會上很多討論,政府委員會因應過去兩年試驗計劃。有意將試驗計劃推展到全港小學,期待結果。當中有個難處,就是資源角度。政府需要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基本能力程度。學生十多年來不能單靠中學文憑試知道學生水平。所以學生不同階段都要一些數據,作政策上的分析,作學校的檢視。但過去種種原因,將簡單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制度變成過度操練,結果第一方面學生有壓力,第二方面對學習不是好事,所以出現問題。過去兩年,在委員會大致上處理誘因去操練。有個難處是怎樣令市民相信TSA有改變。我們做了很多方法,要有深層性考慮。專業上有些數據支持,但需要這麼多也是問題。希望委員會2017年尾或2018年初可以給予政府仔細的看法。
四、推廣職專教育。推廣計劃在上一屆政府已經開始。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其實是社會和大學有個平衡的看法。小孩子的發展,將來不一定讀大學。子女出外工作不一定靠大學。職業教育有一些出路,配合社會多元化趨勢。當你聽到十個狀元九個讀醫科時,其實對社會發展不好。固然讀書成績好的人做醫生,我們不介意。但需要十個狀元九個讀醫科?還有其他行業選擇,工程界、會計界都需要人才。當然,讀書成績好不代表能力好,但讀書成績好集中某行業是好事?所以過去多年討論生涯規劃,讓學生了解社會上不同行業,亦了解自己的興趣,從而根據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行業。文憑試代表學生寫字、記憶力好、或文字分析能力好,但考試裏考不到創意、手指靈活度等能力,所以要為不靠考試成績的學生尋求出路。職業專才教育,發揮學生的創意和能力,對未來社會發展有利。現在途徑很多,有時是觀點上的問題,包括社會、父母。當子女不想讀大學,想做廚師,父母會想做廚師其實不差,但要慢慢改變想法。政府要幫助學生走其他的路。
五、自資專上教育院校重新定位。它們的定位如何?普遍社會較接受八大院校,自資界別院校地位相對較低。社會上能否容許這個情況下去?未來中六畢業生會下降,而且先選擇八大院校,自資界別院校會在財政上遇到困難。現在希望可已為自資界別院校做定位。探討自資界別和資助界別的位置。定位後,如何幫自資界別發展得更好,所以我們要檢討。副學位,包括高級文憑和副學士,很多人視副學位為學位的踏腳石。如果大家這樣看,副學位的價值在哪?應該增加學士學位多於副學位?副學位的作用,為中學文憑試部分科目成績好,但主科不合格的學生報讀。中間取得平衡很重要。
六、在學校裏做好校本管理。減少行政工作,從而提供更多空間給教師教學工作。
七、做好家長教育。很籠統地說,教育裏除了學校教育,家長要配合學校的工作,才可以將教育做得更好。我們要幫助家長了解子女,我最近常常說一個現象,覺得很擔心。就是當家長家裏教子女中英數,而老師教幼稚園學生如何自行吃飯、綁鞋帶、穿衣服,其實很大問題。大家工作倒轉了,如何扭轉?這需要多方面的準備。
八、加強研究方面的工作。我們要將專業界別做得更好。宿舍方面有個提議,辦宿舍基金,就一次過解決八大院校宿舍協議的問題。這要看立法會決定了,所以這議題有少許政治成份在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