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小兒醫學期刊有一篇論文,指出0到5歲是大腦神經發展的黃金時期,父母應盡量和孩子親子共讀。
這個實驗是給22名4歲低社經地位兒童聽故事,在過程中掃瞄他們的大腦,然後觀察親子在休息室中互動的情形,再將此與大腦掃瞄圖比對相關程度。
休息室中擺有流行的雜誌(看母親會不會自動拿起來讀)、連Wi-Fi的密碼(看母親會不會拿出手機來上網)及兒童圖畫書。假如母子在3分鐘之內,都沒有拿起書來看時,實驗者會進來告訴他們,這些書是送給他們的,鼓勵他們一起閱讀。15分鐘以後結束觀察。
結果是,會自動拿起書來看或讀給孩子聽的母親,其孩子左腦聽覺皮質的語音覺識區大量活化起來,這區和閱讀能力有關;孩子自己會拿起書來看的,大腦活化得更多;滑手機不理會孩子的母親,孩子大腦語言區活化得最少。
每天共讀 造就孩子一生
人說話是個本能,閱讀則需要後天的教導,但是即使大腦中有說話的機制,它還是需要語言的刺激來啟動,所以親子的互動是關鍵。
親子共讀愈多,孩子的詞彙愈豐富,閱讀力、表達力、理解力和注意力都愈好。孩子在聽故事時,連掌管計劃、策略、情緒控制等執行功能的前腦也活化起來了。研究發現,有些注意力缺失過動的孩子是在小時候,沒有親子共讀的機會,使他們這部分神經有缺失。
這篇論文支持了台北醫學大學在高雄那瑪夏鄉的閱讀計劃。偏鄉教育資源不足,很多人家中沒書,父母也不閱讀,因此孩子會錯過大腦發展的黃金期。但幼兒一定要打預防針,北醫的學生便透過衛生所,在嬰兒抱來打預防針時,給母親書,要母親每天讀書給孩子聽。
當母親指着字慢慢念時,嬰兒的眼睛會追隨母親的手指而移動,這對孩子上學後的專注力很有幫助。每次來打預防針,每次換新的書回去,母親只要每天花一點時間共讀,便造就了孩子的一生。宜蘭羅東博愛醫院的小兒科醫生也在做同樣的事。看到工作繁重的醫生硬擠出時間來關心孩子,真是非常感動。
台灣最美的是人,敬告教育部:教育投資是萬利不賠的事,尤其在大腦發展的時候!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