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徵機器人稅 勢在必行

全面智慧製造,將給予人類更彈性的生活,但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則要從制度設計着手,如課徵機器人稅,幫助社會因應科技創新的衝擊。

人類社會即將進入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生產全面爆發的時代,這對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將帶來全新機會與挑戰,許多社會制度須重新安排,才能確保所有人均可以分享科技進步的果實。其中最關鍵的制度設計,就是如何分配機器人巨大生產力所創造的經濟果實。

如果能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分享機制,當社會有條件進入全面智慧製造的階段時,大多數的成年人可以脫離朝九晚五的束縛,可以選擇工時少、更有彈性、或更符合志趣的工作。

多數人也能有更多時間,用於照顧家人、從事志願服務、進修或創作,當然也可以選擇休閒娛樂或嗜好追求。

比爾蓋茨的建議

全面智慧製造的社會影響,類似20世紀家電普及化讓婦女從洗衣、洗碗、做飯、打掃等耗時的家務中解放出來一樣;家政的自動化,也為婦女參與職場提供了條件。在21世紀,全面智慧製造帶來的社會衝擊,將更為全面、更為深遠。

最近,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主張政府應考慮課徵機器人稅,點出了未來制度設計的關鍵。他認為,課徵機器人稅可從三方面來幫助我們因應科技創新的衝擊。

第一,暫時減緩自動化的進展速度,也就是增加雇主採用機器人替代人力的成本。

第二,彌補政府的財源。在發達國家政府主要稅源是個人所得稅,如果就業人口比例不斷萎縮,必須要有新稅源,來替代上班族繳交的所得稅,以及各類年金與保險的扣繳。

第三,將稅收用於重新培訓勞工,讓他們從事機器人很難超越人的服務,例如,養育幼童、照料老人或其他弱勢群體。這類服務工作需要同理心和理解力、領悟力,有些更是基於倫理與親情,難由機器人代勞。但這類工作多半是無償或低報酬;最需要照顧的人,也通常更欠缺經濟條件,需要政府來補貼。

蓋茲的主張並不激進。過去發達國家常向引進外勞的雇主徵收特別稅,來充實就業安定基金這類的機制,也是基於同樣考量。

我們甚至可以批評蓋茲的主張還不夠徹底,未來應考慮針對每一產品(或服務),計算其供應過程中自動化的比例(就像計算碳足跡一樣),然後按比例課稅,還可以累進。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朱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