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的孔老夫子

《三字經》有謂:「昔仲尼,師項橐。」——說的是,孔子以七歲小孩項橐為師之軼事。孔子也曾向東周守藏史老子請益。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師表,除了德行之外,就是有教無類,身教言教──本身尤能好學不倦,不恥下問。在《論語》第一篇〈學而〉裏,記善言的孔門弟子,一開宗明義就說明孔子的學習態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曾子曰:「傳不習乎?」溫故而知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餘如:

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問禮,也是求問學)。】(〈鄉黨·十四〉)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公冶長·第五)

孔子以七歲小兒為師

《三字經》則有謂:「昔仲尼,師項橐(粵音托)。」──說的是,孔子以七歲小孩項橐為師之軼事。項橐有云是春秋時莒國袁家莊人,西漢淮南五劉安《淮南子·新序雜事·五》則說:「秦項橐。」是則橐項,秦人也。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第二十六》:「仲舒(對策)曰『此亡(無)異于達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三國曹魏人孟康《漢書音義》注云:「人,項橐也。」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達巷黨人童子。」近代史學大家錢穆,在其所著《先秦諸子繫年》故云,漢代儒生認為,達巷黨人即項橐。

孔子「師」項橐傳聞軼事,雖早見諸《戰國策》、西漢淮南王劉安等編訂之《淮南子》、東漢王充《論衡》、司馬遷《史記》諸書,但都無具體內容。如:

劉安編訂之《戰國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于玆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淮南子·卷十九·脩務訓》:「夫項托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同書卷十七〈說林訓〉:「呂望(姜太公)使老者奮(呂望八十高齡,還得到周文王賞識,令年蓍老覺得愈老愈榮,兩興奮不已),項橐使嬰兒矜(貴),以類相慕(惺惺相惜)。」東漢高誘《淮南子注》:「項橐年七歲,窮難(善于應對詰問),孔子而為之作師。另外,同書〈新序雜事·五〉,亦有同樣記載。

《論衡·校譯·第二十六·實知》:「難曰(詰辨):夫項橐年七歲教孔子。案(按)七歲未入學而教孔,性自知也(是天生的)。」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子師。』」(樗,粵音書)

晉嵇康〈高士傳〉:「項橐七歲為聖人師。孔子曰項橐:『居何在(住哪)?』曰:『萬流屋是也。注曰:』言,與天地萬物同流匹。』」(匹,匹配也)

北宋李昉等編訂《太平御覽·四百四》,引西漢孔衍之《春秋後語》,謂其時項橐為十歲,故論者謂誤。

宋洪适《隸釋·十·童子逢盛碑》云;「(夭殞小孩童盛)才亞后橐,當為師楷。」【适,粵原音括,今與適通用。】

孔子以七歲的項橐為師(網絡圖片)
孔子以七歲的項橐為師(網絡圖片)

至敦煌唐朝抄本《孔子項橐相問書》出土,方得見其較具體內容:某日,項橐同玩伴在廣場,玩用石頭砌城牆的遊戲,城牆石砌好後,項橐便坐牆裏。適孔子坐車駕上,同學生周遊列國,經過城牆,被擋了下來。孔子見眾童子在玩耍,便問他們,為何不拆城避車?項橐就回嘴說,從古到今,只聞車避城,那有城避車之理?孔子一時無辭以對,只得繞過城牆前行。

孔子見項橐年紀雖小,但口齒伶俐,就想考考他,一連問了他十六個問題,看他怎樣回答,不料項橐一一對答如流,答案一流:
孔子問:                                   項橐答:

「何山無石?」                      「土山無石。」

「何水無魚?」                      「井水無魚。」

「何門無關?」                      「空門無關。」

「何車無輪?」                       「輿車(轎子)無輪。」

「何牛無犢?」                      「泥牛無犢(雛牛)。」

「何馬無駒?」                      「木馬無駒(小馬)。」

「何刀無環?」                      「斫刀(砍柴刀)無環。」

「何火無煙?」                      「螢火無煙。」

「何人無婦?」                      「仙人無婦。」

「何人無夫?」                      「玉女無夫。」

「何日不足?」                      「冬日不足。」(日,陽光)

「何日有餘?」                      「夏日有餘。」

「何雄無雌?」                      「孤雄無雌。」(孤雄,單身漢)

「何樹無枝?」                      「枯樹無枝。」

「何城無使?」                      「空城無使。」(使,使者)

「何人無字?」                      「小兒無字。」(無字,不識字)

項橐答完孔子提問後,卻反過來問孔子,鵝鴨為何能浮在水上?松柏為何一年四季都常青?孔子卻都答錯了。孔子見項橐聰明可愛,使想同他玩雙陸棋(古時一種兩人同玩,擲骰子定進退的棋,誰先將己方棋子先走出棋磐,誰就先贏,有類今之童玩「大富翁」)。不料,項橐又說了一大番玩物喪志的道理來。他說:「吾不博戲。夫子(一般人)好博,(一上癮)風雨無期;諸侯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忘讀詩書;小兒好博,笞撻及人。此是無用之事,何用學之!」虛懷若谷的孔子,聽了這番宏論,不禁對項橐說,你真的當了我一回老師啊!

唐吳筠有〈高士詠·項橐〉詩一首:「太(大)項冥虛極,微遠不可究。稟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孔父慚至理,顏生(回)賴真傳。泛然同萬流,無跡世莫覯。」

湖北省東部有方言,指人喜歡爭辯者為磨嘴皮,將據說為孔項問對之地,命名為磨嘴磐,繞「城」之處,則稱回車埠。

孔子向老子請益

據傳,孔子曾向東周守藏史老子(李聃)請益。似乎有蹟可尋者有:

春秋時代魯昭公二十四年(西元前518年),34歲的孔子,同學生周遊列國,到了洛邑(今洛陽),曾向老子請益。傳經三國時王肅整理過之《孔子家語》記載:「……,(南京)敬叔與(孔子)俱至周,問禮于老聃,······。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凡當今之士,聽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識人者也,博辯宏達而危害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

周敬王二十二年(西元前498年),年過半百的孔子,在沛見到老子。《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至)沛,見老聃。」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子》說:「老子(對孔子)曰:『子所言者(禮法),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存耳。且君子得其時(得到機會)則駕(御駕,指做官);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就象隨風飄浮的蓬草,到處混生活)。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曰愚(就是──做人要謙虛啊)。去子之驕志(孤芳自賞的志向)與多欲(又想這樣、又想那樣),態色(裝腔作勢)與淫志(不能達到的種種念頭),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問禮於老子(網絡圖片)
孔子問禮於老子(網絡圖片)

(孔子聽後,直覺老子和他的話,實在深不可測。)孔子去(離開周),謂其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網,用網來捉牠),游者可以為綸(魚絲,用魚絲來釣牠),飛者可以為矰(以繩繫筈發射的短箭,用短箭來射牠);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龍,是難以捉摸的)。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就象龍一樣,高深莫測呢)」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