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A life without books is like a life without sunlight; wisdom without books is like a wingless bird.” ──William Shakespeare)
從小到大,讀書報告絕對是一樣難忘的功課,多少同學曾經翻開書本的第一篇文章,就開始寫道:「我最喜歡的文章是……因為……」既然閱讀功課是所有學校的指定動作,景嶺書院校長楊明倫博士道:「那我們換個方式來準備這些閱讀文本吧。」景嶺書院自2014年起,舉辦閱讀論壇,有麝自然香,不消幾年光景,便成為全港甚至東南亞的中學盛事。
從閱讀到分享 論壇是公開演講練習台
每逢閱讀論壇,這座佇立在小山頭的教學樓將齊集約500多名來自國際和全港中學的學生,就不同書籍和議題發表看法,頗有古希臘露天廣場的感覺。然而,楊校長坦言起初沒想這麼多。「閱讀論壇跟中、英文科的校本評核(SBA)的模式相若,分個人報告和小組討論兩部分,閱讀書籍也是以校本閱讀計劃為準。」每本書籍都有附上老師設計的分享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享想法,楊校長笑言:「這很大機會就是老師給同學安排的農曆新年假功課了。」公開演講需要「壯膽」,Practices make perfect,楊校長希望論壇能成為同學練習的平台:「SBA有錄影但論壇沒有,同學要是講得不好,表演失準也不要緊,同學可以放膽嘗試,不怕失禮。」
所謂學問,要對眼前的知識提出疑問和質疑,才能學得更多。楊校長對參加同學有所要求:「我希望同學在讀完作品後,心裏至少帶着一條問題走進會場。」楊校長指數據顯示,有50%同學願意繼續回到這個舞台鍛鍊自己,於是決定豐富書目範疇,加入數學、科學和歷史書籍,「保證同學不會厭」。
除了小組討論和個人演講,中一、二級同學可參加圍繞閱讀書目展開的普通話辯論賽。「先讓他們在班裏『鬼打鬼』,選出幾個代表,再由全班同學做他們的支援,一起準備比賽資料。」楊校長一向精打細算,每個活動都絞盡腦汁讓同學得到最多的機會和收穫,這次也不例外:「同學要準備雙方立場的資料,因為辯題的立場是現場抽的;準備稍有欠奉,可能就招架不住對手的攻擊了。」
海外學校加盟 文化衝擊刺激學生思考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若有朋自遠方來,分享萬里以外的所見所聞,又能與之共讀萬卷書,何樂而不為?閱讀論壇反應甚佳,初嚐成功滋味,讓楊校長開始有更大想頭,便「膽粗粗」邀請友校共赴論壇:「開始時我們只是邀請香港的友好學校,後來我們決定發信給全港中學,甚至cold call海外學校,不少東南亞同學對我們的活動都十分感興趣。」
在楊校長和一眾老師的安排下,曼谷、沙巴、首爾等地的中學聞訊慕名而至。同學浸淫於不同文化背景,這種文化差異成為交流中互相切磋的火花,難能可貴,楊校長樂見其成:「香港同學的生活環境差別不太,認知一致,多了海外同學的參與使整個交流更為多元化,香港學生也能了解不同區域的同學怎麼看同一部作品。」海外同學遠道而來,更會走進課室感受香港課堂,也會留下欣賞全校上下努力準備的文藝晚會。
每回同學都收獲甚豐,自然成為一群忠實的「回頭客」。楊校長指有曼谷的學校在論壇結束不久,便逼不及待傳來電郵查詢來年書目和活動細節,「有一位曼谷的同學已經連續參加三年了。」楊校長雀躍道。儘管在海外薄有名氣,但楊校長關注還是自己學生的收穫。「我們的學生賺大了!」楊校長頗滿意學生的成長和變化,他說:「同學第一年參加的時候還習慣照稿讀,演講略為生硬,往後則愈發放得開,觀眾也更為投入。」楊校長妙語連珠,強將手下無弱兵,他開玩笑道:「我們的同學能言善道,公開考試的成績不錯,平日課堂上的個人短講,同學更是手到拿來,課上即興抽題目,張口便來,這麼看來還是節省了一些課堂時間的。」
「讀得又玩得」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感覺,許多年過後,最知心的還是中學的死黨。」楊校長道。他遂着手為每個年級量身訂造一些活動,鼓勵整個年級共同完成,增強凝聚力。「我們試過讓中一級班際環校跑、中二級全體大合唱、中三級在操場畫幾何圖形的大型集體創作、中三、中四級閱讀論壇和中五級大旅行等。」中五級同學可在全力備戰文憑試前,選擇一個海外目的地,來一趟別開生面的班際旅行,「我們的同學去過韓國、泰國,甚至斯里蘭卡⋯⋯」楊校長掰着手指頭逐一列舉。同學若干年後談起當年的壯舉,想必也津津樂道。
學生的多元學習經驗在這個時代已算是稀鬆平常,楊校長認為這些寶貴學習經驗需要有一個展現成果的舞台才能加深同學的印象,每年一度的文藝晚會便是不二之選。大合唱、話劇統統成為當晚的重頭戲。「有北京的學校看見同學的演出不禁眼前一亮,更主動報名參加來年的活動。」楊校長道。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有賴老師和同學的配合和默契:「你能想像我們第一年舉行匯演的時候最擔心什麼嗎?我們擔心同學沒飯吃!現在管理安排都成熟了,老師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表演內容和舞台效果好不好等,這是很大的進步。」
想學生「讀得又玩得」,活動多了,教學時間相對少了,老師的教學少不免要與時間競賽。楊校長深明老師的難處,他說:”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楊校長將學校一年幾個大活動如閱讀論壇、辯論比賽、文藝晚會等,都集中在一周進行。老師同學各施其職,上下一心來把事情做好。「這是景嶺『黃金周』,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事情做到最好,這對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和學習。」讀書考試和跳出課室的體驗學習就如魚與熊掌,楊校長想當兩者兼得的獵人。
「我們希望讓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楊校長不希望機會和資源集中在一小部分活躍的同學身上,實行「太公分豬肉」,人人有工做。「以往學校的領袖都是高年級同學的專利,現在的門檻降至中二,讓同學有更多時間嘗試不同的職務。林林種種的活動中,也需要同學擔任不同崗位,就如辯論比賽也需要同學幫忙計時和主持,這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和學習。」
鼓勵學生讀報投稿 心繫社會
景嶺書院將迎接25周年,楊校長加入景嶺,眨眼已有10年之久。楊校長剛來的時候,已經着手培養同學的讀報習慣。當時校長每週都會在早會廣播上,為同學朗讀當天數則英文新聞,帶領同學早讀。從2012年起,楊校長鼓勵學生投稿。楊校長說投稿不只是讓英文科老師教同學寫letter to the editor而已:「例如從教學生用一個『正常』的電郵地址投稿,比方說不會是某個最喜愛的卡通人物名字等,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同學起初只在《南華早報》的Young Post投稿,「開始時老師還會幫忙看一下文章、電郵格式等,後來文章多得老師都忙不過來了。」Young Post畢竟是屬於學生的校園報,有同學直接在《南華早報》的社評版投稿抒發己見也獲刊登,楊校長驚喜道:「學生以市民的身份投稿,文章獲英語媒體接納和採用,是一件讓人鼓舞的事情。細讀學生的文章,發現他們從以前懂得寫政府應該有所行動,到現在可以闡述政府應該有什麼行動,這是一種進步,也是學生關心社會的表現。」
日子有功,楊校長拿出一本冊子,細細道來:「我們每年將同學的投稿作品整理出版,給同學留念,我也沒想到數量這麼多。」談起學生的成就,楊校長總是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手中握着學生的投稿剪報合集反覆翻閱,看見筆者取走合集時不忘緊張叮囑道::「這是剩下的最後一本了,我要留念的!」
話畢,黃昏的餘暉穿過百葉簾流淌在校長室的地板上,那是屬於一位教育者的豐收。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