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相約星期二》又重演了,雖然已看過三次,但我決定再重看一次,票也買了。豈料,鍾景輝先生因病辭演。無法想像,沒有了King Sir的《相約星期二》會如何,但實在太喜歡這齣戲,我還是去看了。
更沒想過,幾個月後的今天,竟然有機會跟鍾景輝先生,相約在星期一。5月29日的下午,走進九龍塘會所的餐廳,我早到了,坐下來等候他。
三點正,King Sir在學生的陪同下準時到來。雖然清減了一點,但他的精神看來不錯,我們坐在餐廳外露台上一張角落的桌子,開始了這次訪談。
生於1937年的King Sir,今年已80歲,聽他細說戲劇人生,仿如一道一道的流動風景,展現在眼前。
演小綿羊,踏上戲劇之路
在香港唸幼稚園時,鍾景輝首次踏足舞台,在聖誕節的慶祝節目中扮演小綿羊。他清楚道出當時的情景:
「老師將紙張剪成一條條,然後捲起來,披在我的身上,當成羊毛……我還在想,小綿羊應該怎樣叫的呢?」
才不過幾歲,已懂得這樣構思,實在不簡單。也許,這就是鍾景輝對戲劇產生興趣的萌芽點。
抗戰期間,他們北上避難,一家遷到內地,輾轉到了上海,居住了四年,1947年才回到香港,進入培正小學唸五年班。他在培正中學唸至初中二時,學校有四位老師──關存英、陳翊諶、梅修偉和鄭煥時老師,對戲劇都很有興趣,在校內組織了「紅藍劇社」。這四位老師,為他開啟了戲劇之路的大門。
「紅藍劇社」成立之初,籌備演出莫里哀的《刻薄成家》,鍾景輝雀躍萬分,報名參加面試,結果被選中飾演孤寒財主的兒子。隨後的幾年,他在劇社演出多齣話劇,如翻譯劇《巡按史》、《月亮上升》、《君子好逑》,以及袁俊的《萬世師表》等。在「教育司署」舉辦的全港校際戲劇比賽中,鍾景輝曾經憑藉《史嘉木的詭計》、《丟落的禮帽》的優秀表現,取得1953及1954兩屆最佳男演員獎。這些演出經驗,令他愈來愈醉心戲劇。
當時,著名的電影導演秦劍,看過他的演出後,大為欣賞,想引薦他加入電影圈,曾兩次找他拍電影。可是,他的四位老師卻反對,理由是他「年紀太小,最好多讀書,待唸完書後,如果還有興趣在這方面發展,到時才決定也未遲。」
「父親反而無意見,任由我自行決定。」鍾景輝的父親在嶺南大學畢業,唸的是「政治經濟」,其實他亦熱愛表演藝術,但上一代的人很想兒子「做官」,父命難違,只好無奈協妥。正因如此,父親給予自己兒子極大自由度,鍾景輝很感謝父親的鼓勵和支持。
唸至高中三,他開始思考將來的出路。「人生在世,選擇自己喜歡走的路,會活得比較快樂,我最喜歡的是戲劇……」在這個轉捩點,他找到了戲劇!
耶魯三年,一生受用無窮
那時候,香港沒有一所學院設有戲劇課程,鍾景輝只有期望出國唸書,但培正是中文學校,所以他決定先要提高英文水平,待打好基礎後,再到外國進修。結果,他考進崇基學院英文系。
皇天不負有心人,兩年半後,機會來了。就在1958年的一月,他終於遠赴美國奧克拉荷馬浸會大學(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唸三年級下學期,主修演講及戲劇,副修英文。
美國推行的是通識教育,縱使唸完大學,基礎尚淺,專科學識仍有不足,所以他決定畢業後繼續進修戲劇。
「當時在美國,以戲劇著名的大學,北有耶魯(Yale University),南有貝勒(Baylor University),我寫了兩封申請信……」培正的林子豐校長、關存英老師,還有崇基英文系、OBU的教授都主動為他撰寫推薦信,加上他的成績優異,所以耶魯很快便取錄了他。
「我在耶魯三年,所學的東西,一生受用無窮!」
在耶魯大學唸戲劇碩士,他選了表演系,「什麼都要學,包括戲劇史、演技、導演、燈光、服裝、布景設計……一個學期18個星期,每六個星期,被分配到燈光、服裝、布景和道具等不同的組別實習。」
他嘗試過縫製裙子、補衣,甚至做羅馬盔甲。有一回,他負責布景設計,那齣舞臺劇是有關鞋店的,他只好跑到附近的鞋店,向人索取空鞋盒,將千多個鞋盒,分成一半,黏在布景板上。「耶魯在New Haven,這個小鎮,鞋店並不多,找尋鞋盒,可以說是一種考驗,也是難得的經歷。」
鍾景輝強調「這種體驗很重要,除了學習到不同的戲劇知識,更重要是學習到如何與別人合作,學會了如何尊重別人。例如演出或排戲時,不會將衣物隨便亂放,加重別人的負擔。」
在演戲方面,由於膚色及說話口音的問題,他演出的機會比其他同學少。遠赴美國求學之前,他已有心理準備,亦明白到人家的難處,「試想想,在一班中國演員之中,哪有可能找一個外國女孩演四鳳?」他以《雷雨》為例,道出自己的心聲。
「因為懂得,所以寬容」──這就是胸懷寬廣的鍾景輝。
浸會四年,引進劇場新體驗
「在耶魯唸至二年級學期末,竟收到浸會學院副校長Dr. Anderson的來信,問我可有興趣回港後到浸會教書,我當然答允。」
香港大會堂成立的那一年,即是1962年,他回到香港,任教於浸會英文系,其後,還開辦了一些與戲劇相關的選修科目,包括表演 、導演及戲劇史。同時,他亦擔任了浸會劇社的顧問,排演了好幾個戲,如《推銷員之死》(當時譯作《淘金夢》)、《小城風光》、《橋頭遠眺》……甚至引入荒誕劇《動物園的故事》。
這一系列的演出,全屬美國近代的著名戲劇,不單只擴闊了浸會同學對西方舞台的眼界,亦為香港觀眾帶來頗大衝擊。
其中最特別的是劇作家懷爾德經典名劇《小城風光》,鍾景輝很喜歡這個戲。「懷爾德的父親是駐上海的外交官,他自小看了不少京劇,因而受到這種表演藝術的影響,全劇不設像真的布景,亦無道具的指示,主要靠演員的肢體語言進行表演。」對觀眾來說,這確是一種風格新穎的劇場體驗。
此外,他亦開闢了三面觀眾的舞台,演區與觀眾非常接近,演員可近距離接觸觀眾,類似現時的「小劇場」,也是創新的嘗試。
鍾景輝在浸會任教了三年,至1965年,他覺得無線電視在香港應有發展空間,決定前往紐約大學進修電視、電影、廣播及舞台課程。這次進修的機會,為他日後在電視圈的發展埋下了種子。
當時,香港的無線電視正籌備開台,黃錫照寫了一封信給他,請他多讀一年,然後回來加入無線工作。「我答允了浸會,出外進修一年後,便會回來任教一年,才完成合約。」他信守承諾,回港後繼續執教一年。
投身電視,不忘推廣戲劇
1967年六月中,他進入無線當高級編導,不久便被派到日本TBS電視台進行考察,學習電視的製作技巧。六星期回來後,開始為無線開台作準備,聘請幕後工作人員,如攝影師、化妝師等,至10月便晉升為節目部經理,他認為這完全是運氣使然。
藉着電視,鍾景輝將戲劇介紹給香港觀眾。
他負責編導的第一個長篇電視劇,就是《夢斷情天》,當時還找到了電影編劇家馮鳳謌協助籌備,最初一周播兩晚,每晚半小時,不單大受觀眾的歡迎,而且得到廣告商的贊助,總共播放了一年多,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為了推廣戲劇,他再開創「電視劇場」,演出的劇目,包括有翻譯劇《小城風光》、《佳期近》、《玻璃動物園》、《少奶奶的扇子》、《巡按史》……還有姚克的《清宮怨》、曹禺的《雷雨》等,都是名家名作。隨後他又策畫了「一、三、五劇場」,然後是「翡翠劇場」,一周播五晚,收視率比「觀樂今宵」還要高。
隨着戲劇節目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為了製作更多的劇集,解決演員不足的問題,鍾景輝向無線提議開辦藝員訓練班,課程為期一年,有幕前知識、幕後理論,也有實習的部份,中間亦需經多次考試,成功畢業的便可成為無綫的電視藝員。
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始於1971年,培育了很多人才,除了演員,有編劇,也有導演。例如甘國亮,周潤發、林嶺東、杜琪峰……一連串響噹噹的名字。「他們得以成功,主要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努力和運氣,我們只提供了基礎的訓練。」King Sir不忘補充。
他在無線工作了八年半,然後跳槽往麗的電視(1982年易名為亞洲電視),接受新的挑戰,一幹便是七年半,位至副總經理,於1983年1月離開亞視。
在電視這一行業,King Sir前後工作了16年,在亞視時,他曾三次遞上辭職信,可謂去意已決──「我感到有點厭倦,希望嘗試別的挑戰。」事實上,他最愛的,莫過於演戲,全心全力投身舞台,正是他的心願。
醉心戲劇栽桃李 樂在舞台不言休——專訪戲劇大師鍾景輝(二之一)
縱橫劇壇數十載 豐富香港戲劇史——專訪戲劇大師鍾景輝(二之二)
原刊於2017年7月《大頭菜文藝月刊》第23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鍾景輝簡介
香港資深舞台劇演員及導演、戲劇教育家、電視製作人、電視劇演員及電視節目主持。曾於香港浸會大學全職及兼職任教23年,於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麗的電視及亞洲電視參與節目製作、演出以至行政等工作達16年,並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創院院長18年。舞台劇演出無數,曾八度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四度獲最佳導演獎。
曾獲香港戲劇協會十年傑出成就獎,香港藝術家年獎舞台導演獎,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成就獎,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明報周刊頒發最突出電視男藝員獎,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萬千光輝演藝大獎,世界傑出華人獎,香港演藝人協會第一屆金棒獎之「2006年度電視最傑出表現藝人」獎,2009年傑出領袖(教育/文化組)獎,2010香港藝術發展局傑出藝術貢獻獎,美國哈姆斯頓大學(Armstrong University)榮譽哲學博士學位及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