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出來就喜歡學習,若是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會更是積極。」史丹福教育學博士陳美齡道。孔子2000多年前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希望孩子從「知之者」到「好之者」,甚至成為「樂之者」,陳美齡認為家長的角色很重要:「身為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機會,從而養成習慣,閱讀亦然。」
不少家長在幼稚園的申請隊伍上「爭崩頭」領一張申請表格,只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陳美齡卻在孩子閱讀上早着先機。她提醒家長,要建立孩子對書的興趣愈早愈好:「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就陪他們看書講故事。雖然他們還不識字,還躺在床上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已經會追着書的圖畫看。多看幾次之後,他還會催你翻頁,這說明他已經看完了。」陳美齡認為父母應該趁早訓練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如果做到寶寶天天都要看書聽故事才睡,哪天父母不陪他看,他就哭到看完才願意睡的話,這就是習慣。」
孩子長大後會慢慢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怎麼才能要知道孩子喜歡看什麼書?陳美齡說這要靠家長的觀察,捕捉孩子「兩眼像星星一樣發光」的一刻。「即使你不讓看,他們也要在被子裏開個電筒偷看的;讀完還滔滔不絕跟你分享的話,那孩子是真的喜歡。」陳美齡這話可說是擲地有聲,全因她就是這樣培養出三位手不釋卷的孩子,興趣廣泛,各有千秋。 「只要是好書,孩子自然會學到知識,家長用不着逼迫。」陳美齡道。
陳美齡雖忙於工作,但帶孩子的時間絲毫不敢怠慢,知道孩子的興趣後更會投其所好。「書對他們而言就好像是糖果一樣,小時候我常帶他們去圖書館,他們經常看得不願走。我給他們的獎勵一般是買新書,每次他們兄弟三人都會精打細算,看哪些書已經在圖書館看過了,就把機會留給那些想看但還沒讀過的書。」
每人心中一個羅密歐 識字曾是難能可貴
「讀書讓我的人生更多姿多彩,不只是解難,更給了我夢想和目標,還是難得的娛樂。一書在手,你絕不會感到寂寞。」在這個時代,人們不再需要通過閱讀冗長的文字來了解世界的一角或是驅趕寂寞,只需按下快門就能將那一瞬永久保留,看一齣兩個小時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便足夠知道一部長篇小說的故事。然而不管演繹多忠於原著,始終是一種二手體驗,扼殺觀眾的想像空間:「影像是攝影師想像的畫面,相比之下,文字的歷史要長得多。假設你現在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憑着莎翁文字的描述,每人心中都可以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羅密歐。」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陳美齡看來,閱讀不是為了追求共同知識,而是訓練自己的想像力,追求個人的心靈世界。「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世界,才能think out of the box,出人頭地。」
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陳美齡指閱讀是她重要的人生伴侶。學校一貫鼓勵學生閱讀,從陳美齡的年代到現在都是古今不變之道。「我們家六兄弟姐妹,喜歡看書的就有四個。」那個年代,陳美齡家裏的經濟條件負擔了四個書蟲的重量,買不起書就去報攤『打書釘』。」翻開書頁,已然躍身到另一個世界暢遊,如入無人之境。
這世界看似唾手可得,對於一部分人而言確實遙不可及。陳美齡憶述兒時一位鄰居阿姨的故事:「我們全家外出的時候會請一位鄰居阿姨幫忙看門口,回來總會詢問有沒有來電,她每次都說沒有,我們隱約覺得有點奇怪。後來才發現不是沒有來電,而是她無法記下電話號碼,原來她連數字都不會寫!」說起這個故事,她字字揪心,特別在城市中連街邊簡單的指示牌都要到文字表述,像鄰居阿姨這群在時代中與讀書識字失諸交臂的人來說,是一種煎熬和折磨。陳美齡續道:「小時候她出門會帶上我,她需要我幫忙看那輛電車是往哪裏的。在那個時代,你會真切感受到識字是一種恩惠。」
教育精髓在提出己見 閱讀刺激思考
杜甫寫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陳美齡執教多年,每每批改學生的論文,字裏行間透露着學生肚裏有多少墨水。「如何在論文中清晰表述自己的觀點?只有多閱讀、多表達,寫作和閱讀並行才能達到。」
想得高分,內容是必要的。陳美齡首先想到自己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一個失敗例子:「我當時修過一門歷史課,關於美國如何看中國歷史。以前唸書也學過歷史,課堂上我的筆記做得很足,考試時一字不漏的全部寫上,結果只得80分,老師在卷上給我寫了句評語:『你很像一台錄音機。』」老師寥寥數字,對陳美齡而言卻是醍醐灌頂。陳美齡以過來人的身份說:「如果一個教育制度培養出很多follower,這是教育的失敗。我們社會需要更多有深度和有主見的年輕人,才能帶領新的主意和發展。」而書本正是訓練思考的營養所在。
教科書以外的全人學習 課外書是營養泉源
近年,陳美齡關注香港教育的制度和課程,對教科書的內容也素有研究,她質疑香港厚重的教科書是否能教給學生足夠的知識。對於學校如何彌補學生閱讀量不足的問題,有些小學會為學生提供短文集(reader),可惜在文字措辭、道德歷史和情感教育方面都有欠深度,未如理想。「除了學校的知識外,我們要吸收課外知識,就從閱讀開始。」
陳美齡坦言自己從經典名著等課外書上得益良多。「一本好書能夠影響一生。」陳美齡感慨道。她指的是《愛的樹》。繪本配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人和樹的愛情故事,隨着孩子成長,大樹作出不同的犧牲來成就孩子,陳美齡認為:「這種愛很偉大,好像父母對子女一般讓人感動。」進一步而言,書本帶給讀者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動,背後潛移默化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是難以抹去的。因此在孩子年幼階段,更需要一些灌輸正確價值觀的讀物陪伴他們的成長。「那些兒童文學是寶藏,要繼續讓孩子看下去,才能發揮超人的力量。當中涵蓋的道德和情感教育是0-18歲都需要的,即使我60多歲了,仍在不停學習。」陳美齡道。要搜刮寶藏為孩子指引方向,陳美齡遂着手成立有益圖書俱樂部,搜羅好書,集結成書單,與學界和家長們分享。
公眾提名有益圖書 培養孩子克服文字恐懼
首年書單將邀請公眾提名,獲重複提名、票數最多的書目會優先考慮。評審會交由文化教育界顧問團隊負責,成員包括:小思、丁新豹、鄧達智、張灼祥、Michael Chugani和陳美齡本人。「希望選出一些適合孩子閱讀和接觸的好書,好書就像維他命丸一樣,是維持健康的必須品。」萬事起頭難,「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出一分力,哪怕是腦海中閃過一下參加念頭,我們也算是一種成功。」
現在iPad 等工具多不勝數,孩子要獲得新知識,書本已經不是唯一的來源,讓推廣閱讀難上加難。加上孩子各有所長,有些在其他方面出類拔萃,可一看見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比安眠藥還奏效,不禁讓人懷疑,在21世紀難道只有讀書才是王道?陳美齡解釋道:「我們不是要每個孩子都成為愛上閱讀的書蟲,但最基本的是,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不會怕文字,不怕看不怕寫。現在香港提供9年義務教育,普通學生都讀滿12年,我們的生活是需要用文字的。如果孩子喜歡看寫文字的話,他上學會輕鬆得多;若不從小培養,孩子懼怕文字的話,上學會是一種負擔。」
陳美齡寄望項目能成為香港學界的圖書樞紐,搭建閱讀平台,讓學生交流意見。「同學可在網絡俱樂部申請成為會員,通過呈交讀書報告來換取書券,我們希望以這樣的方式鼓勵學生多閱讀,多寫作。」 另外,俱樂部也主張與學校合作,按照學校的要求捐助適合的圖書;俱樂部也得到出版界的支持,書單送往學校後,學校也可通過俱樂部訂購圖書。陳美齡非常感謝各界支持和合作,希望能促成這件美事,為莘莘學子提供多個選擇。
「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有個廣闊的天空,不只是學校、家庭,而是超過時間地理和想像的現實,這是我希望這個平台能帶給他們的。」陳美齡由衷道。
有益圖書俱樂部
有益圖書希望能把快樂帶回到閱讀,決心製作一個有益圖書書目,為香港兒童及青少年推薦一些有益圖書。俱樂部首先邀請老師、校長、家長和喜愛閲讀的人仕推薦心目中的有益圖書。蒐集大眾的意見和提名後,再邀請教育、文化界專業人士嚴選最後書目。有益圖書書目會被派發到各學校、家長團體、書店及圖書館等等。
圖書推薦網址:http://bit.ly/2xZ8P3L
圖書推薦電郵:[email protected]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