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憶——在嶺南的歲月

王耀宗教授任教嶺南大學三十三年,曾經在灣仔和屯門兩間校舍工作過,退休在即,用五個數字形容自己在嶺南渡過的歲月。

編按 :嶺南大學前協理副校長王耀宗教授已於今年7月1日退休,現以兼任教授的身份在嶺大任教。他服務嶺大33年,在餞別宴時的致謝辭時,談及嶺南大學的發展、歷代校長等,內容豐富,本社將分三篇陸續刊登,讀者切勿錯過。以下為第一篇:

時間真是奇妙的東西,未過去的時間,好像蝸牛一樣的慢;但過去了的時光,就像剎那間的閃電。少年時期等待過舊曆年眾親友派利是的心情,就像熱鍋中的螞蟻;到現在自己派利是也已經了數十年了。

自己的退休日子來臨了,恭賀來自四方八面,但自己的心情是頗為複雜了。一方面自己已全職工作了30多年,特別是最幾年的行政工作繁重,自己亦重視出版與教學,現在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另一方面,30多年的定型的生活模式卻打破了,一時間有茫然之感,以後的時間怎樣安排呢;想法未定,一下子未來突然顯了一個缺口。

不過, 畢竟在嶺南學院/大學渡過了33(全職)個寒暑,如果連兼職的一年也算在內,就是34年了。那時嶺南一星期兼職需授課8小時的,比現在的全職還要多。30多年來嶺南的變遷十分巨大,而我也從青壯年期步入了退休年歲,子女也從牙牙學語的嬰兒時期,變成了進入社會工作的成人了。

2017年3月19日,大學高層特別設宴餞別3位即將退休的教職員  (前副校長Seáde教授、前文學院長Livingstone教授以及我本人)。在我致謝辭中,我用「一、二、三、四、五」的數字,來形容自己在嶺南渡過的歲月。當時的致詞時間短,發揮不足,現在寫出來,以顯示我眼中的嶺南的發展,同時也描述自己在嶺南的變化。

一份超過三十載的工作

「一」是表示一個工作崗位持續了33年。當我向我的朋友及學生說出這個數字時,他們瞠目結舌,也許,他們很久已沒有碰到在一間機構工作那麼久的人了。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一年轉工數次實屬平常,社會變化或發展迅速,要保持一份穩定薪優的工作,日益艱難。事實上,33年並不是我工作生涯的全部,之前我曾經在樹仁大學/學院教書2年,以及曾任職編輯/記者工作3年。的確,在嶺南的所有600多個教職員當中,我應該是資歷最久的前3名了。

兩個時期的校舍

「二」是表示嶺南的校舍經歷了兩個階段。1983年,我應聘執教嶺南時,校舍是在港島離灣仔不遠的司徒拔道上。當時的主要建築物,只有一座高7、8層的建築物,名叫愛華堂,飯堂、課室及教室全在內。後來擴建了禮堂以及圖書館;大專旁邊是嶺南中學,在山邊的是嶺南小學。大專部佔地淺窄,連在山邊的部份宿舍也要改建為教員室。一直到1995年,嶺南搬進屯門新校舍,現在嶺南大學所處的虎地。90年代初之前,虎地曾是收留越南船民的難民營營地,後來難民問題解決,營地空缺出來。聽説,當時政府預留兩幅土地和嶺南司徒拔道的校舍交換,一幅是屯門虎地,另一幅是現今大埔教育大學所在地,嶺南選了虎地。嶺南新校舍,設計獨特,庭院樓閣婉然週延,兼有花園水他之勝,具中西文化融合之韻味,在1998年,取得了全港最佳建築設計獎。

1983年,嶺南初設立「通識科目」(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me),開一科「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成爲必須科,我成爲通識科目的第一個講師。翌年,學院取消了音樂專科,成立社會科學院,我成爲社會科學院的全職教員直至退休。社科院首任院長是黎鳳慧博士,她在1992年離開嶺南。社科院初期設立經濟學及社會學兩個學科,我當初任教社會學的科目。

此情可待成追憶——在嶺南的歲月之一

王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