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連續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長,從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三分之一的貧窮落後國家,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201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800美元,期間6.8億人脫貧,並對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及2008年世界金融經濟危機的復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一個人口這麼多、底子這麼薄的國家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取得了這麼多成績,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蹟,但是在中國轉型過程中「中國崩潰論」在海外卻不絕於耳。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和評論家只看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問題,忽視了上述成績,也不能了解中國的發展、轉型經驗的一般意義。
不能以西方理論評論中國
在巨大成績面前出現上述認識上的反差,究其原因在於國外的學者是以總結於發達國家經驗的主流理論來看中國;國內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教材則是直接翻譯自介紹西方主流理論的教科書,或以發達國家的教科書作為範本來編寫,國內輿論界、知識界也同樣以西方主流的理論作為參照系來理解、認識出現在我國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和問題。我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照搬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所倡導的休克療法,試圖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一次性消除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各種制度扭曲,而是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發展觀的精神,根據我國社會的承受力,可動員的條件等情況以雙軌漸進的方式來推進,隨着條件的成熟,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但是,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的理論認為: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要向市場經濟轉型就必須一次性地消除各種扭曲,最糟糕的經濟是改革不徹底的雙軌制經濟。受此理論的影響,國外和國內不少學者把我國社會、經濟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歸結於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論來進行改革所致。不過問題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西方主流理論來進行轉型的蘇聯、東歐和亞非拉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少數在轉型中取得經濟穩定和快速發展的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毛里求斯,推行的卻都是雙軌漸進的改革。並且,出現在我國轉型期的收入分配不均、腐敗等廣受人們詬病的問題在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也普遍存在,甚至更為嚴重。
以進口替代戰略現危機
不僅在轉型問題上,在發展問題上也是如此。發展經濟學是二次大戰以後因應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而出現的一個新的現代經濟學子學科。發展經濟學的第一波思潮主張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由政府直接動員、配置資源,建設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現代化的大產業。受此思潮影響,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這種戰略,雖然在頭幾年取得了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其後,不約而同,經濟出現增長停滯和危機不斷。二次大戰以後經濟發展取得成功的日本和四小龍等少數幾個東亞經濟體推行的則是出口導向戰略,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着手發展經濟,這種發展戰略在當時被主流發展經濟經濟學認為是錯誤的。
沒有理論可放之四海皆準
根據西方主流的理論來進行轉型和發展的國家不成功,而少數成功國家的轉型和發展的道路卻違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論,原因在於社會科學的理論來自於對社會經濟現象的總結,總結於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現象的理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理論的適用性決定於條件的相似性,即使在發達國家適用的理論,拿到發展中國家來也常有「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缺憾。而且,發達國家本身的社會不斷在發展、條件不斷在變化,發達國家的理論也不斷在演進,盛行一時的理論常被後來出現的理論所揚棄。如果未能認識到發達國家主流理論在發展中國家運用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照搬這些理論於發展中國家實踐的結果經常會事與願違,以此為參照系來觀察社會的結果,則經常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分子變為社會批評家而難於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有總結於我國自己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成敗經驗的理論創新,才能真正揭示我國過去能夠在轉型期維持經濟的穩定和快速發展的原因,以及當前問題的根源、解決的路徑,只有這種來自於我國的創新性理論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2008年的60年多裏,在西方主流理論的指導下全世界20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中,只有我國台灣和韓國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再進一步發展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如果我們能夠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到建黨100年時我國有可能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第三個從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2008年,也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發展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其中只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是原本和發達國家差距就不大的西歐周邊國家。上述數字表明,其他18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絕大多數長期陷於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下文預告:以非洲國家檢驗中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