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怎樣挑選幼園,不如先說我的辦校經過。十年前我回流香港本想辦校,但一眾前輩卻勸我三思而行,其中一位幼教前輩更鐵口直斷依我的性格,定不能在港辦校多於三年,原因是怕我看到香港幼教商業化的情況會傷心。大膽的我竟然不聽老人言,四年前真的辦起學校來。
的確,據我觀察所得,香港部分幼教是為成人而做的,不是為孩子做的,幼教商業化及小學化導致學校只看家長的需要而忽略孩子的需要,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是「市場」(教育狀態) 跟「顧客」(家長)需要而走的,所以「生產者」(學校)應製造能迎合「顧客」(家長)的「產品」(孩子)。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是營商之道,無可厚非。但是幼教是國家的根本,絕不能淪為一件商品。
辦教育必需有理念,具體來說,就好像一個人的脊髓主幹,支撐整個身體;抽象來說,理念是學校的靈魂,是所有在校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所在,沒有精神及靈魂的學校只是一個眼見的物理外殼,沒意思!但可惜的是家長只顧學校的課程豐富與否,能銜接名牌小學與否為着眼點。四年營運幼兒學校的經驗是,絕少家長關顧學校理念,他們關顧的,從不是真正教育人所關顧的。
紙張作業與幼教目的背道而馳
幼教的目的是培育人格,培養能力。但小學化後,幼教的目的竟是紙張作業,因為紙張教學易於管理,容易量化,但難以測試能力,嚴重違背先哲教誨。
最後跟大家分享兩個有關「幼園開放日」的經歷。某一天接到一幼園的電話,期望我校可借出教具讓其開放日可用。「借」,即是會「還」,那豈不是開放日是一場成人遊戲。用學校作為一個展覽場地,辛苦了老師,欺騙了家長,傷害了孩子,為何?
又一天,一幼園老師說學校一擲千金買了一批蒙特梭利教具回校,開放日也讓家長去「看」。可惜,這間學校怕老師不懂用這批昂貴教具,又不安排老師接受培訓,以後便把教具通通鎖起來,不讓任何人再觸碰。
但願家長都能參照下表,以孩子的需要作優先考慮,為孩子挑選一間最合適的幼稚園。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