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嘉:香港獨有優勢內地難以取代

香港擁有的體制優勢是,自由、體制、香港的品牌。如果大陸要複製香港,可能還需要很多年。

「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後,隨着中港兩地政治、文化上的差異擴大,爆發了不少衝突。現在,很多人不敢說中港融合,只講中港矛盾,令不少人都不看好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發展。有「香江第一健筆」之稱的《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月前更發表文章,認為前海的最終目的是取代香港,成為由北京操控、全面為中國服務的地域性金融中心。前海的發展,是否真的要複製香港,取代香港,掏空香港,引發第二次產業北移,奪走香港在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呢?

前海發展 無可避免

「我不擔心前海可以這麼容易複製香港,但勢頭根本無可避免,問題是應如何應對。」說這句話的,是香港智庫工商專業聯會的主席黃友嘉博士。黃博士多年來醉心於政策研究,談到前海的發展,他就以八十年代工業北移的歷史作為借鑑。「當時工業北移,主因是大部分生產車間搬了去內地。試想想,內地開放了,有大量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自然會吸引香港一些勞動密集的工業北上,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香港在製造業最蓬勃的時候,僱用的員工最多只有90多萬;但內地工業高峰期,光是在珠三角港資企業聘請的工人,估計有1000萬人!」這表示,當時的工業搬了上內地以後,只計工人,就已經放大了十倍,這對香港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你可以說我事後孔明,但當那些低成本、低增值的工業轉移出去的時候,香港應借此機會,做好整個產業鏈比較高增值的部分,例如應用科研、品牌打造等等。」

黃友嘉不擔心前海可輕易複製香港。(Wikimedia Commons)
黃友嘉不擔心前海可輕易複製香港。(Wikimedia Commons)

黃友嘉認為這段歷史對香港有很大的意義,面對不可避免的事,積極應對總比抗拒,或是坐以待斃好。其實前海也是一樣。內地資本市場要開放,中國那麼大的地方,要發展多個金融中心,是鐵一般的事實。因為不開放資本市場,會嚴重窒礙內地的經濟發展,所以這個改革是必然的。與此同時,中國會帶動人民幣變得更國際化。過程當中,香港一定會扮演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角色。這個計劃蘊含很多機會,當然,有機會,便有挑戰。」

香港優勢 難以取代

香港如何與中國競爭?論硬件,內地做得很好,規模比我們做得更大;論軟件,他們不斷追上。香港長遠有什麼優勢呢?「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美國、歐盟,眾多國際市場中,很多人都看好美國的發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能夠吸納人才、鼓勵創業等等。其實美國有的是一個體制上的優勢,這個優勢不是那麼容易被複製的,香港也是一樣,我們擁有的就是體制的優勢。」

黃博士所謂的體制優勢,可分為三方面:

一、自由

「香港唯一不太自由的,就是人力資源的進出。比方說倫敦、紐約,這些城市可以集全國最厲害的人於一地,但香港要吸納全中國最好的人才,卻不是容易的事。雖然人流不算太自由,但整體上很自由,包括資金流動自由、資訊自由、新聞自由,這些都非常重要。」

二、體制

體制包括完善的法制、清晰的遊戲規則、相對廉潔的政府,還有公民社會。黃博士強調:「這裏的公民社會不是指佔中,佔中也是公民社會,但只佔公民社會很小的一部分。傳統的公民社會是由公民自己組織,處理政府未能夠及時處理的民間問題,例如東華三院、保良局,多間民間辦學團體:商會、聯誼會、街坊會,這些都是公民社會。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把它們當成公民社會的一分子,認為公民社會就是佔中,但這不是事實。」

三、香港的品牌

「香港的品牌就是『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全世界對香港的貨品有信心,覺得有素質保證,這品牌亦包括開放和包容。」

「以上三點,就是我們體制上的優勢。如果大陸要複製香港,我真的不能想像要花多少年才可以做到。」先說自由,中國要做到香港般自由是困難的,特別是資訊自由。「以上海自貿區為例,一個很簡單的問題:『Facebook能打進上海嗎?』,就能看到問題癥結所在。如果連Facebook都用不到的話,那上海怎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呢?再者,如果你我對炒股票的話,你比我多我萬分之一的資訊,我就輸定了。因此,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就一定要資訊自由。」體制上,一個社會要做到完善的法制、政經分開,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要一步步的去建立,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品牌也是同樣的道理。

除了體制上的優勢,他認為前海難以複製香港的原因,有兩個:

一、內地發展不可能太快

「其實內地金融是需要改革和開放,但步伐不可能太快。因為中國始終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業的發展要配合整個經濟的發展及需要,步伐不能太超前。儘管中國現在發展得不錯,但它們的人均GDP只有6000多美元,跟發達國家的4萬多美元相比,差距十分大。因此,中國金融發展的過程會很漫長,說的是十年或是十多年以上。」反觀,香港已經在一個領先的地位,按理是不應該那麼擔心自己的角色會被取代,甚至被邊緣或是淡化,其實都不會那麼快發生。

二、香港的角色

香港有一個很自然的角色:他既是中國一部分,但體制上卻有三個特別的條件:

1.香港跟國際市場(或是資本市場)無縫接軌。

2. 「一國兩制」之下,香港跟內地金融市場有一道自然的防火牆。當金融風險積累到問題爆發的時候,骨牌效應就會出現,推倒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故此防火牆很重要。

3. 由於香港的金融體系對中央透明,中央可以放心將重要的金融產品放在香港發展。

全世界眾多的金融中心只有香港具備以上三個條件。「比方說紐約、倫敦和新加坡,這些國家同樣跟國際資本市場無縫接軌,跟內地資本市場有一道防火牆,但它們對於中央,對於北京,都不透明。因此對中國來說,要發展一個離岸的金融中心,香港必定是首選。其他的地方跟香港相比之下,都不適合,上海不行,深圳也不行,不能做到跟國際資本市場無縫接軌。」由此可見,香港不但有上海和深圳最強的優勢,同時亦具備國際城市的優勢,更是唯一擁有這兩個優勢的城市。他更強調這優勢非常強大,難以取代。

黃友嘉認為,與其將前海視為競爭對手,倒不如跟前海結合,形成一個金融腹地,跟新加坡或是上海競爭。(Shutterstock)
黃友嘉認為,與其將前海視為競爭對手,倒不如跟前海結合,形成一個金融腹地,跟新加坡或是上海競爭。(Shutterstock)

深港結合 提升競爭力

「順帶一提,其實我們討論前海的時候,不要只顧前海如何取代香港,也可以想辦法如何利用這個優勢,增強自己的競爭力。」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新加坡或上海、深圳這些內地城市,當中既有合作關係,也有競爭關係。 「香港是一個離岸中心,前海是在岸的金融中心。其實前海跟香港的距離很近,而前海很歡迎香港參與的時候。與其將前海視為競爭對手,倒不如跟前海結合,形成一個金融腹地,跟新加坡或是上海競爭。」

「我真的不擔心香港,除非我們自己破壞香港的法治。我對驅蝗、佔中這些炒作中港矛盾的活動有那麼負面的看法,是因為如果法治被破壞後,就回不了頭,收復不到。如果香港沒有這種開放、包容的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香港享盡天時地利 獨缺人和

總括來講,香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黃博士認為:「香港是一個很幸運的城市,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或是地區政府,最煩惱的就是經濟的需求不足,導致它們要保增長、保就業。如果內地經濟可以持續良好發展的話,香港其實這方面的憂慮比較少。反而可以想一下如何在有足夠的需求帶動之下,更加做好自己的配套政策,並借這個機會把我們的經濟更加鞏固和提升,增加附加值,搞好我們產業的結構。儘管香港享盡天時、地利,但很缺乏人和,香港的體制不能夠有效的協調各個不同的既得利益者的需要,山頭主義很嚴重,但是我們不懂怎樣擺平,這都是香港的問題。」他感慨的表示。

個人介紹

黃友嘉出生於香港。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文學士學位,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及經濟學博士。現任聯僑遠東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於製造業、國際貿易、企業融資和政策研究方面都具備豐富經驗,曾於 1987至 1991 年期間擔任美國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師,目前為數間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的董事。

在公共服務範疇建樹良多,在多個工商及專業團體擔任要職。曾任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現任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和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亦服務於多個政府和非政府諮詢及顧問組織。

現為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主席、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貿易發展局理事等。亦曾任中央政策組的非全職顧問。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