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打虎已成常態,但四集電視專題片《巡視利劍》還是引起不小轟動。精於偽裝的黃興國、家族式腐敗的王保安、「五假幹部」盧恩光等落馬高官,紛紛在片中亮相。他們貪腐數額之巨、手段之奇固然能成一時談資,民眾對腐敗的憎惡和對反腐的期盼,才是這部專題片獲熱播的根本原因。
維持反腐的高壓態勢
中共十八大以來,巡視被視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舉措,首次實現一屆任期內中央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全覆蓋。這是對腐敗零容忍的必然要求。巡視目標明確,緊盯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幹部的問題。「殺回馬槍」、「寧斷一指、不傷九指」等工作方法亦行之有效。本屆中央紀委執紀審查的案件中,超過六成線索來自巡視,這充分說明巡視的重要作用。
不過,也應清醒看到,反腐形勢依舊嚴峻複雜。一旦反腐力度減弱,腐敗氣焰就會重又囂張。如何鞏固巡視成果,舉一反三,找出病灶,總結經驗教訓,扎緊制度籠子,是需要全局謀劃的系統工程,也是今後公眾衡量反腐成果的標尺。
巡視工作最直接的成效,便是維持了反腐的高壓態勢。曾幾何時,對反腐的懷疑論頗有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認為反腐風頭已過。事實一次又一次擊碎了腐敗分子的迷夢。巡視作為一項寫入黨章的制度,不會鳴金收兵。5年來的強力反腐,鍛煉了一支巡視幹部隊伍,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未來當有更大用武之地。
巡視是給執政黨的肌體做體檢,是發現問題的前哨。報告可提出處理建議,而反饋能否認真落實、整改是否到位,則直接關涉反腐總體成效。其中,一把手的帶頭作用至關重要。有些地方的主要負責人出於認識不深、缺乏擔當或自身不正等原因,整改敷衍應付,落實浮於表面,甚至消極抵抗。倘若一把手不作為,地方政治生態便可想而知。在專題片中,老書記王珉承認他對遼寧賄選案並非不知情,但接近仕途終點,「不想得罪人」。黃興國也承認,對武長順的嚴重問題並不是「一點感覺都沒有」,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武當選市政協副主席時投了贊成票。實踐一再表明,黨內監督只有做到各個環節均不掉棒,巡視才能發揮堵塞機制體制漏洞的作用,並以「紀嚴於法、紀在法前」的方式推動建設法治國家。
巡視制度需要不斷完善
有人將近年來經濟增速下滑、部分政府官員怠政歸咎於反腐。巡視工作成果再次表明這種論調不值一駁。畸形的政商關係只會破壞經濟金融秩序。如果任由手握公權者染指市場,公平競爭又從何談起?武長順利用天津市公安局局長身份,長期把持公安交管項目,身居幕後大搞壟斷經營,甚至動用國家機器清除競爭對手。試問恐怖氣氛中焉能有產業的長足發展?片中的落馬高官幾乎均涉及權錢交易。二者平素相互勾結,利益均沾,但官員一旦落馬,便抱怨「金錢腐蝕」,儼然是受害者,這極其偽善。實現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對營商環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巡視工作有助於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力避民營企業淪為貪腐官員的「錢袋子」。
巡視制度本身也需要不斷完善,尤其要着力解決「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問題。巡視工作成績卓著,但是,跑風漏氣、打探說情的現象時有發生。專題片披露,中央紀委第九紀檢監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在2014年巡視後向虞海燕通風報信,甚至助其抹平問題,將其線索作了結處理。山西省委巡視組原組長劉向東被查,也涉及洩露巡視工作秘密。近年來,決策層對「燈下黑」現象高度警惕,努力改革紀檢監察體制,如探索常規巡視、專項巡視以及機動式巡視內部機制,還兩次修訂巡視工作條例。然而,針對紀檢幹部的「圍獵」不會停歇,防止「燈下黑」一刻也不能鬆懈,這終究還要靠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近年來反腐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是力行信息公開,重視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官員被查處,中央紀委官方網站總是迅速發布消息,巡視後的整改情況也要求向社會公開發布。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舉措,令公眾相信反腐是嚴肅認真的,對身邊的腐敗可以奮起檢舉。專題片中,多位巡視官員贊嘆群眾監督的巨大威力,往往在巡視山重水複之際,是群眾提供了重大線索,工作才峰迴路轉。其實,輿論監督的作用同樣不容輕視。福建省前省長蘇樹林落馬前「協調刪帖」,從反面說明了輿論監督的威力。媒體客觀深入的調查報道更是常常使腐敗分子無所遁形。
五年反腐風暴,成果可謂輝煌。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公眾正熱切關注著下一個五年的反腐布局和重點。公眾將會把本屆中央紀委的業績作為參照系,來期待和評判未來。我們盼望反腐高壓態勢會一如既往,巡視工作能繼往開來,特別是在完善巡視格局、健全體制機制上大有作為。
原刊於《財新網》,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