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與精英

香港的普及體育做得不錯,絕大部分的兒童和年輕人都有較多接觸體育和體能活動的機會。

較早前陪同兒子去海洋公園一日遊,遇上假期和暑期,樂園內人山人海,當中很多都是小朋友和年輕人,而且大部分都來自內地的新生代,在炎熱的天氣下,大家都汗流浹背、臉容多顯示出受煎熬的表情。

從今次的觀察,我覺得內地的兒童平均體形比早幾年見到的要大,一些估計10來歲的兒童,身材已經比他們媽媽還要高大,而且長得胖胖的,行動較緩慢,甚至不想走動。有些個子已經不是嬰孩時期的兒童還要坐着嬰兒車而不願自己走動。見到這些新一代的兒童,令我對未來中國國民的身體素質有點擔憂。

運動非入名校利器

無論中國在奧運會上能夠取得多少面金牌,在獎牌榜上名列前茅,但如果大眾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不愛好運動,不參加體能活動,那麼中國在體育發展方面仍然局限於精英體育的層次,在普及和群眾體育仍需努力。

相比之下,香港的普及體育做得不錯,絕大部分的兒童和年輕人都有較多接觸體育和體能活動的機會,這也跟部分家長注重他們子女在讀書成績以外的學習經歷有關,一般包括體育、音樂、藝術、社會服務等,其中之一的目的是可以利用這些經歷來增加入讀名校的機會。話雖如此,較多機會參與體育活動和訓練都不代表香港的精英體育搞得比中國內地的好,原因是當這些小朋友入讀了心儀的名校,父母便轉移對其子女的期望,總認為學業成績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此,他們也開始把其子女的精力投放在讀書上,其他活動,包括運動,便不再受到重視,有時更被視為浪費時間,像這種利用體育運動作為入讀名校的功利主義做法不利於培養兒童和年輕人終身參與運動的習慣,家長這種功利主義心態必須要改正,才能讓其子女真正享受體育運動的好處。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