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The Silver Way: China, Spanish Americ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isation, 1565-1815 記錄了16至19世紀的跨太平洋遊記故事,主要圍繞中國、西班牙和美洲之間的文化接觸,從而透視當今全球化的成形。作者Peter Gordon和Juan José Morales到港舉辦講座The Silver Way: Travel-writing Across the Pacific of the 16th-19th Centuries,本社記者整理節錄如下:
Beatriz Nava:各位晚上好。我叫Beatriz Nava,來自墨西哥駐香港總領事館。能夠為大家介紹The Silver Way: Travel-writing Across the Pacific of the 16th-19th Centuries(白銀之路:16至19世紀的跨太平洋遊記)是我的榮幸。這次活動由西班牙總領事館籌辦。是次題材對所有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在座的菲律賓代表都相當重要。這次活動圍繞The Silver Way: China, Spanish Americ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isation, 1565-1815(《白銀之路:中國、西班牙美洲與全球化的誕生,1565-1815》)這本書。這本書由Peter Gordon和Juan José Morales撰寫,他們將帶我們重遊被遺忘的白銀之路故事。
白銀之路是絲綢之路的跨太平洋繼任者。此路徑既可與今天的全球經濟領域作比較,更可幫助我們了解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聯繫。Juan José Morales將為我們講解書中內容的一些前提,而Peter Gordon會朗讀書中的遊記描述。我深信這部分一定極為有趣。好了,我就閒話少說,讓Peter Gordon和Juan José Morales開始發言吧。謝謝大家。
Peter Gordon:多謝Beatriz的介紹。我不打算說太多開場白,我們的做法是先讓Juan概述歷史背景,這不會太折磨人的。撰寫這本書時,我們看了大量原始資料,那些資料由當時的人寫下,大多是遊記。總體而言,那些遊記都不是以英語寫成的,而是由西班牙文以及其他語言寫成的。
被人遺忘的海上歷史
Juan José Morales:多謝你們的來臨,很高興見到你們。今日我們要分享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甚至是被人完全遺忘的主題。這主題涵蓋大航海時代、導航歷史、中西方的首次接觸和貨幣歷史。故事發生於太平洋,由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兩位主角德萊加斯皮 (Miguel López de Legazpi)和德烏達內塔(Andrés de Urdaneta)開始。在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的指揮下,西班牙於1519年跨越了太平洋,那是西方第一次跨越太平洋並成功到達菲律賓。航行目的是帶回香料,但麥哲倫被殺,只有兩艘船倖免於難。1565年,西班牙人從墨西哥航行至菲律賓,在德萊加斯皮指揮下安頓於菲律賓,並以溫和的手段征服了菲律賓人。德烏達內塔是第一個成功返航的人,他的旅程非常漫長。最重要的事情是他不但知道怎樣返航,更標出了返航的路線。他的返航路線成為了史上最長久使用的航海路線,特別對馬尼拉大帆船和中國船隻來說。
為什麼歐洲人,特別是葡萄牙人會到亞洲呢?不是為了中國的領土,而是為了香料。16世紀,香料貿易是世界上最賺錢的交易。因為摩鹿加群島和錫蘭(今斯里蘭卡)有着最昂貴的香料,葡萄牙人就首先在那兒安頓。如果不是意外與中國接觸,中國對於他們也沒那麼重要。
首個成功返航的西班牙航海家
德烏達內塔的發現是航海史上最為重要的英雄事蹟。西班牙人發現了很多地方,例如新畿內亞、所羅門島、馬里亞納群島、尼泊爾等。他們為太平洋繪製地圖,順帶一提,他們忽略了夏威夷。他們對於後期發現澳洲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我們故事的背景。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他們想出一條子午線,將世界劃分一半。西班牙國王和葡萄牙國王於1494年簽訂協議,他們說某部份是屬於葡萄牙人的,而另一部分則屬於西班牙人。後來在薩拉戈薩條約,他們亦決定了太平洋上的子午線,可以說是決定了菲律賓是否屬於葡萄牙。
西印度群島綜合檔案館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已列入世界遺產的檔案館。西班牙因文化遺產聞名於世,但最重要的遺產其實不是建築、畫作或雕塑,而是這類檔案館內的文件。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宏大王國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直接寫信予德烏達內塔,這文件極其重要。當腓力二世寫信時,德烏達內塔已經是一個年老的托缽會修士。他接受了聖職,是接受了奧古斯丁聖職的修士。信中內容:「摯愛的德烏達內塔神父:請幫助這次航行。是的,請再試一次,前往亞洲並返回國土。」他確實在1565年成功了,並開展了我們的故事。
這條路線是很多地域的航運路線基礎。他想出的這條航線並非一帆風順的,這條航線非常便捷,45天內可以從阿卡普爾科到馬尼拉。這是西班牙最大的貿易路線一部分,基地是馬尼拉,由馬尼拉到阿卡普爾科,再由阿卡普爾科到墨西哥中部市場,穿過中美洲海峽。那路徑被喚作「中國路」。Peter現在會為我們朗讀一篇有關貿易船隻航行的艱苦情況的文章。
十七世紀意大利人的《環游世界》
Peter Gordon:這篇寫於1699年的文章和其他文章一樣舊。我接下來朗讀的片段都是引述原作的翻譯,那段翻譯是在18世紀譯好的,舊得很,所以它的英文可能會有點奇怪。他們拼字拼得很奇怪,對我而言也很難看得明白。但我會盡力理解。我們最終決定不去改動他的文句,而是保留原文,讓你們感受到當時的特色。那麼我將慢慢朗讀該段落。文章是一位由名為卡雷里(Giovanni Francesco Gemelli Careri)的意大利人寫下的。他於1699年寫了6冊很厚的書,名為Giro del Mondo(A voyage round the world),即《環遊世界》。這次航行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乘馬尼拉大帆船,從馬尼拉到阿卡普爾科。我要朗讀的是這章節的一部分,這一章節的標題是〈作者前往阿卡普爾科的疲累和可怕之旅〉。我想這標題會讓你對此接下來的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和體會。
他寫道:「航行是絕對的危險和可怕的。1575年,因為船長的無知,未能找到海峽的出入口,致使名為Holy Ghost的船隻飄流失事。1596年,逆風將St. Philip這艘船吹到日本,船隻被報復性掠奪,貨物都被取走了。1602年,兩隻大帆船漂流失事,其他船隻也是這樣。窮苦的人們偷偷地藏入大帆船的客艙,企圖前往新西班牙。他們相信那裏有很多機會,但過程中他們受的苦不比從埃及到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小朋友小。除了怒不可遏的海浪把船隻震得左右搖擺外,還有飢餓、口渴、病痛、寒冷、持續的值班和其他的辛酸。我應該進一步說,除了剛才所說的一切痛苦不幸,他們還得忍受上帝為了軟化法老鐵石心腸所賜予的瘟疫,因為如果他感染了麻風病,大帆船上的所有人都得被令人暴怒的痕癢所操控。如果空氣充滿了叮人的小蟲,船隻將與小量害蟲同遊。」
「西班牙人管那些蟲做象鼻蟲,牠們是在餅中孵化出來的,行動非常敏捷,能夠在短時間內佔領客艙、床和人們吃的食物,並會緊緊黏住在人體。吸食血液的並不是蝗蟲,而是其他各式各類、不同顏色的害蟲。大量的蒼蠅會飛進肉湯之中,而肉湯之中就有不同類型的蟲。我們每日會有兩次一桌子的巧克力和永不短缺的蜜餞供給。水手和美食家能如同富人一樣享用這些食物。雖然在此漫長的航行中不缺可怕的痛苦,但是因為獲利的慾望超越一切,總有人冒險6次或10次。水手在海上時發誓要放棄航行,但當他們抵達阿卡普爾科時,為了國王允許他們擁有275個西班牙古銀幣的利益,就把痛苦統統忘光了,就如同生育完孩子的婦女一樣。」我應該先說一句:裏面有很多政治不正確的內容,畢竟這本書寫在很久以前,我只是跟着他唸,沒有支持他的意思。
「雖然總額是350個西班牙古銀幣,但有75個在船隻離開駛往美洲時繳付。如果他們有一半的金額,少數人會選擇回到菲律賓島渡過餘生。畢竟這數額已經足夠讓人輕鬆地活下去了。這樣驚人的收入令很多人願意暴露在許多危險和苦難之中,我想這些不能促使我再一次航行。因為一次航行足以摧毀一個人,也很可能使他不能在有生之年適應其他事物了。」
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