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政策已推行十年,隨着中港文化差異日增,港人昔日的好客之道已轉為拒客的心態,零售業亦漸露疲態。長遠而言,接待內地遊客是福是禍?本社邀得專研中港經濟、於香港城市大學任教30年的經濟學者李鉅威博士,分享他對本地旅業及宏觀經濟的看法。談起香港旅遊業發展,李博士認為:「物以罕為貴,削減旅客數目,提高景點的素質,為旅客營造一個難忘的回憶,才是香港旅遊業的長遠發展方向。」
自由行非真正遊客
去年五一黄金周及端午節兩個假期的訪港旅客及零售業數字均錄得跌幅,反觀澳門,當地旅遊和零售業數字卻節節上升。當商戶及主題樂園紛紛推出優惠招徠內地旅客之際,李博士卻認為,香港的旅遊業不應只把目光投放在內地人身上。
根據2013年《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吿》指出,多於九成「一簽多行」的旅客選擇即日來回,故此李博士對遊客有新的詮釋,他認為自由行並非真正的遊客。
「這類自由行旅客通常曾多番訪港購物,每次到訪都不久留。這些人還應否定義為遊客? 好像『過境購物客』一詞更為適合。」李博士更以九七金融風暴後港人北上消費的例子作比喻, 反映訪港的內地旅客並非真正的旅客。「金融風暴後,很多港人前往深圳消費,例如按摩、買窗簾布等。現在的情況則相反,隨着人民幣升值,中國貨品品質沒有保障,加上香港的免稅制度,國內遊客到港購物較划算。他們來港購物,其實跟港人九七後北上消費大同小異。香港扮演支援的角色,彌補內地的不足,是自由行來港購物的主因。」
據李博士分析,香港已不再是內地遊客渡過悠長假期的旅遊勝地。「訪港遊客數字下跌,源於香港乃是彈丸之地,難以逗留數日,更遑論租車遊覽多天,導致旅客只會到遊客區消費,作短期到訪。反觀,每逢長假期,例如五一黃金週和春節,他們則會選擇前往歐美等地,而非前往香港。」再者,國內名牌店舖的增長如雨後春荀,內地遊客已毋需再跨境購物。「很多知名品牌已在內地設立分店,令內地人對奢侈品沒有持久的需求。再者,按零售行業的循環,零售業增幅已達頂點,零售業不一定是回落,但是增長速度將有放緩。還有,關於內地人醜聞的輿論已屢見不鮮,內地人上了一課後,就不會再蜂擁而至。」
面對訪港旅客數字或會大不如前的難關,李鉅威認為在景點素質下工夫才是根治之法。「香港應積極提供高素質的旅遊景點,才能吸引旅客。有人建議在邊境建購物城,看似能避免旅客集中在市區的問題,但這只是權宜之計,難以徹底解決問題,源於新的邊境購物城難以成為地標。以深受內地遊客歡迎的朝聖地——廣東道為例,由於已成地標的緣故,即使興建邊境建購物城,卻無助疏導內地遊客,不少內地遊客依然慕名前往,可見廣東道的地位難以取代。
提升香港旅遊景點素質,應從何入手?「旅遊業名勝可分為三種:天然、歷史、人為,將之合而為一,便能促成旅遊業。在香港,天然、歷史、人為三者俱備的景點寥寥可數。香港的天然資源不多,只有一些海岸線和郊遊徑;與歷史相關的景點也少得可憐。因此,香港只能依靠人為的景點,透過舉辦活動、展覽吸引旅客訪港。」但李博士亦指,要促進旅遊業發展,香港也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屬於亞熱帶氣候,夏季天氣炎熱,加上海岸線眾多。香港應抓緊這些優勢,舉辦水上活動、賽船或快艇比賽吸引遊客。除此之外,香港各行各業應多思考可舉辦的活動。但不是多建旅遊設施便能吸引多人到訪,而是透過活動吸引遊客。」
除了舉辦活動,李鉅威認為香港可將現有建築物物盡其用。「比方說將國際金融中心和環球貿易廣場發展為吸引旅客的新景點。除此之外,香港可將多個博物館重新規劃,像美國國會山莊附近的博物館一樣,方便旅客能在一天中參觀多間博物館,令香港博物館可以像美國的博物館般,成為熱門旅遊景點之一。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