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鍾華楠先生好幾年了,他年事已高,不想太騷擾。上星期,鍾先生忽然短訊約我午飯。久違而心念,欣然赴會。見了面,他先來過熊抱,仍舊熱情。雖然行動無以往的利落,幸好依然精神矍鑠,聲音響亮,幽默如昔。過80歲的人了,應尊稱他鍾老先生了。但是,自認識以來,他一直對我稱兄道弟的,出於中國人的禮數。他年紀是我長輩,雖視我為忘年交,我一直以鍾先生稱呼他,不敢僭越稱兄道弟的,這也是中國人的禮數。
新作娛己娛人 民眾智慧結晶
鍾先生這次突然約我午飯,原來他出版了新書,要送我。贈書的扉頁,並寫上了「幾十年前,你建議我集我們午飯的笑話成書。今《笑文匯抄》剛由貴社出版,現敬呈萬雄兄一笑!」的數行字。看了,我即問他,我們認識真有幾十年嗎?他斷言說,已愈40年了。我很早認識鍾先生,不過如何認識,一時記不起罷了!如謂40年,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事了。後來盤算了一下,跟他認識應該在1982年。當時,由我策劃編輯的大型畫冊《紫禁城宮殿》面世。該畫冊內容雖然是北京紫禁城宮殿,但主題重心在介紹中國傳統建築的理論和藝術,關乎建築文化。為引起香港建築界的重視,曾為此拜候當時幾位著名的香港建築師,其中有鍾先生和潘祖堯先生。鍾先生在香港是建築設計師,在建築設計界相當有名,事業亦相當成功。舊太平山頂上的「爐峰」這座相當長時間代表香港地標的建築物,就是他的作品。鍾先生除了從事繁重的商業建築設計外,最難得的,同時醉心於古建築藝術和建築文化的研究,在那個年代的香港建築界,是罕有的。他與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名古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熟稔。陳從周是我尊敬而往來甚密的忘年交,有了這層文化相接、人脈相連的關係,跟鍾先生就熟絡了,時常約會午聚。
1989年,他應我之邀,撰寫了《亭的繼承──建築文化論集》一書。2008年商務編輯部再出版了他《城市化危機》這本書。這兩部著作,不僅談古建築和文化,應該是中文著作中,從環境、社會、人文精神、文化傳統傳承以至世界視野的全方位去探討「城市建設」的先驅。可惜未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後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城市規劃弊病叢生,未始不是輕忽了「書生空議論」。這次再由香港商務出版了他的《笑文匯抄》,雖然不能與他上兩本著作相提並論,是一本娛己娛人的輕鬆著作。三書題材很不同,性質也不一樣,但相同的,是不同方面反映了鍾先生的學養。對當前香港教育風氣,如何在香港培養出出色的人才,不無啟示的作用。
茶餘飯後的閒情記趣
每次聚會,鍾先生喜歡講笑話,平添了不少聚興。他的笑話,中西古今,源源不絕,也佩服他的記性,所以屢勸他動筆寫下來,以饗大眾。所以新書題字才有「你建議」的話。他出版了這本新著,我全不知情,因我早已退休之故。做編輯出版的,要「好事」,讓「好事」變成「好事」,就是一個好編輯。他終於出了書,固然為他高興,自己也與有榮焉。
講笑話,本就是世界各國各地社會日常生活的娛樂,傳統中國社會並不呆板,也不例外,流行各種笑話。只是分優雅、雅俗和庸俗下流而已。以前坊間充斥了什麼「笑林」等林林種種的通俗笑話圖書,現在少見了。鍾先生這本《笑文匯抄》,是一本雅俗共賞的笑話匯集,有幾則可列為俗謔之列,應該是無傷大雅。書內每則笑話配上香港名挿畫家馬星原先生的作品,更可讀了。近代大文豪林語堂不諱清譽,積極倡導幽默,鼓吹雅俗共賞的文化。或因見識不廣,近代以還,願意整理和編寫笑話集的作者很少見,尤其是一些能雅俗共賞的作品。雅俗共賞的笑話集,既可資茶餘飯後的助興,調劑情緒;讓人發噱之時,又不乏能讓人觸動一些人情世故的體會;佳者甚至在不經意間,增長人的知識。鍾華楠先生此書的出版,是當前既是整理笑話集的先聲,又能雅俗共賞,值得推薦。
笑話看似通俗,卻常常是民間大眾的智慧結晶。
鍾先生此書共60則,他自謙,說是「抄」,其實都是經他精心掇選和修飾過的。有些內容,部分文字帶上土話和俗語,整體文字卻雅純簡潔,真讓不少唸文史的感到慚愧。時代有遷變,我總以為一些年代久遠的「文選」、「詩選」以至什麼選集的,都要有有心人去重新編選修整理,使之更有「現代意義」。鍾先生此書就很有現代感。首先,全書內容不以中國題材為限,而涵蓋中外;不囿於古,而摘取了不少近現代新笑料。前者要博識,後者要入世,都不容易。鍾先生是廣東人,書內就有不少廣東土笑則。中國語文的聯對和字句轉換,是笑話的重要來源,書中就有不少廣東話而造就的笑料。倫文敍這名字,現代人知的很少了。在上二代人,倫文叙這名子,在廣東坊間,幾無人不識,自少我就如雷灌耳。倫氏被廣東人視為「第一才子」,「智慧化身」。經故事書和口耳相傳,傳播甚廣。鍾先生書內就有不少則關於他的笑話故事。從某一個角度,一個深受洋教育,工作生活相當現代化的鍾先生,竟幹起活化傳承廣東文化的事,這才真是本土文化的活化,是一種文化功德。
對聯詩作,又是中國笑話特有的題材。笑噱之餘,又能讓人增長不少文學知識。近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民國時期,曾為大學入學試國文科出了一上聯,以備考生應對。雖曾引起學界議論,但陳寅恪等學者,認定聯句,看似簡單,卻最能反映應考生的國文水平和文字修養。鍾先生一書有不少詩聯對句的笑話。鍾先生是香港典型的「書院仔」,不圖樂於中國文學的三昧,難能可貴。以上一說,雖然是一本笑談集,卻反映了他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的的學養。
古老文明交匯 擦出火花
青年鍾先生,有一個求學的真經歷,我自聽過後,念念不忘,覺得很有教育意義,尤其針對當前的香港教育而言。所以在閒談中,在有關文化的演講中,常引為例子。
故事是這樣的:
鍾樺楠先生是香港著名建築師,原太平山山頂的「廬峰」這座曾是香港地標的建築設計者。他在香港著名書院畢業後,負笈英國,並進入英國最負盛名的建築學院,成為該學院第一位中國人學生。入學後三個月的某日,他的英國指導教授邀請他和另一位希臘籍的同班同學到他家作客。晚膳席上,該教授突然提出,要他們分別向他介紹一下自己國家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及其思想。兩人聽了,希臘籍的同學說到了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得和柏拉圗,滔滔不絕,充滿驕傲,滿懷激情。到鍾先生,他只好一面尷尬地道歉,說不大知道中國哲學和文化,一面內心感到無地自容。這次作客後,鍾先生很快上倫敦的書店購一些關於中國哲學家的圖書,並到唐人街買了些關於中國哲學文化的中文圖書。自此,不時託家人在香港購買了一些中文哲學圖書,努力學習。
翌年開學不久,該英國教授再邀請他們二人到他家作客。席間,又提出去年同樣的問題。這回鍾先生可不同了,不僅介紹了春秋戰國的九流十家的不同思想,並與希臘哲學作了一些比較。該教授和希臘籍同學對他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了。然後,該教授才道出兩年來只邀請他們兩人到他家作客的原委。教授說,班中只他二人,一有希臘文化的背景,一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兩者都是人類最重要最古老的文明。在班中,如果只等同英國本土或歐美學生一般的學習,歐洲西方的哲學思想很難超越,又不懂得善用他倆獨有的文化背景,日後成就不容易超越同儕,成為一位出類拔萃的建築師。兩次邀請他們並提出哲學問題,是讓他們明白這種道理。年青的鍾樺楠,經明師的苦心指點,當頭棒喝。
先生回港後,不僅成為一位出色的建築師,而且運用現代建築理論和觀念研究中國古建築,頗有成就。他曾研究故宮紫禁城上四邊的「角樓」,認為這不僅懂得應用建築上的黃金律,而且是一種多重黃金律組構的建築物,乃世界建築所僅見。此後時到北京紫禁城流連,研究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從更廣寬視野去關注和探討現代城市的規劃。在他那個年代的香港建築師,同時是建築藝術的研究者很少。他是香港建築界,研究建築文化的一位先驅。
鍾先生的這個學習故事,蘊藏了一個很普通但卻多為人輕忽的傳統歷史文化教育人才,成就人才的道理。傳統文化的教育基礎,可成就不同方面的人才,不拘限於人文學科而已。
建築設計別具一格 中國文化修養使然
當今,因傳統歷史文化的薰陶,應用了中國傳統知識,因此而成為國際級大師的人物不少。聞名當世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傳世的建築傑構。他的成就,不僅來自現代建築理論、觀念和新技術的修養;傳統中國人文修養,也是塑造他成為世界級大師的重要原因。中國文化的修養,令他的建築設計具獨特個性的原因。不必遍舉,我們熟悉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設計,建築設計與科技應用,固不同凡響。但是,他的設計背後的思想理念,是來自中國竹的「節節高昇」的概念。銀行大廈主樓旁邊,再營造了一方中國式流水園林,予以襯托,環境更美,意蘊更深了。他在日本神戶附近,建築的MEHO美秀博物館,是他晚年傑作,舉世稱讚。博物館隱建於樹木蔚蔥的綿綿山巒中,遠望不着痕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延着蜿延山上通路,一直向前走,似無盡頭。忽然間,眼前一亮,出現了一道極富建築設計之美的長吊橋和隧道。再通過美隧道,豁然開朗,博物館矗立在眼前。但博物館並不顯眼和突兀,整座博物館隱藏山中,與群山密林混成一體。不必描述博物館的內部設計,外部設計,宛如天成,其高明處已令來訪嘆為觀止。貝聿銘先生設計這博物館,整體理念,原來是來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其他國際知名藝術名家,如傅聰之能成為國際演奏蕭邦作品最負盛名的鋼琴演奏家,因為百年中國深重的民族災難的歷史,讓傅聰更能理解和把握蕭邦作為波蘭人,在深重的民族危機中的創作情懷。在他父親、著名翻譯家傅雷的藝術薰陶下,善於在演奏過程中,運用傳統中國書畫「留白」的藝術概念,融入他的演奏中,而產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他,如擅於運用中國線條藝術,融入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林風眠、潘玉良、趙無極等等,無不是運用中國文化的學養,而成就了自己的,揚名於世界。
!doctype>書名:《笑文匯抄》
作者:鍾華楠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