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個個人的理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辦一所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在努力了十多年之後,因為種種政策原因,始終沒有辦法實現從無到有地去創建一所私立大學的願望。2013年,機緣巧合,在我做新東方第20個年頭的時候,接手了耿丹學院。所以我對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應該給年青人什麼樣的大學教育,一直在關注,一直在思考。
在吳軍看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具有四個角色。首先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並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推動社會的進步;第四,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中國教育迷失方向
我非常認可這四個好大學的評判標準。可我們遺憾地發現,在中國的大學,能夠符合這些標準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答案有很多,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教育的「大道」迷失了。
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說:「我的口號就是今天的主題,不是『望子成龍』,而是『望子成人』。什麼人呢?真正的人,就是八個字,第一真實,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樂。」我覺得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和造就擁有現代知識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對國家和社會有所擔當的人才。
當然,要想培養年青人的自由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重點是我們的大學和教育者要有這樣的眼光,而不是僅僅盯着對學生技能的傳授和成績的提高上。作為參與過美國大學管理的人,吳軍介紹了美國大學的管理經驗,對中國的大學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比如,吳軍在書中介紹了美國大學中教授治校、大學的招生和教學,以及大學裏的科研和教授隊伍建設等,這些都與中國的大學差別較大。
如何走教育「大道」?
那麼,我們的教育「大道」究竟應該怎麼走?
我個人認為,我們的教育「大道」應該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新一代未來的人才。因此,我一向認為,一個只懂得向學生灌輸課程的大學充其量算得上三流,而那些能夠點燃青年學生內心火焰的大學才真正稱得上一流。我們所需要的大學不僅能夠提供給學生各種知識,培養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他們自由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鼓勵他們不盲從權威,對任何事情都能夠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很多家長一味地想要孩子們考高分、上名校、出國留學,卻很少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長此以往,我真不敢想像孩子最後到底會成為怎麼樣的一代,即使他們最終從名牌大學畢業,也很難想像會有多麼大的成就,也許就會成為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現在,在尖子生雲集的哈佛和耶魯,都不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比成績更加重要。比如,在過去的3個世紀裏,耶魯所培養的就是有社會責任感,有所擔當的人,是具有剛毅而勇敢的耶魯精神的未來領袖。如果中國的留學生在哈佛和耶魯沒有學到這些內容,就失去了在這些名校讀書的意義。
強調通識教育
對於美國這些名校,如果不理解它們的精神,不僅被錄取難,即使進了大學,也未必能學到他們的精髓。吳軍研究發現,從90年代起直到今天,亞裔學生佔了哈佛本科生人數的15%—22%左右,但是這些年來從哈佛走出去的,最後有影響力的校友中,亞裔的比例遠遠達不到這個15%。這說明,光有一個哈佛的金字招牌是遠遠不夠的,成功是長期努力的結果。很多成功人士因為各種原因就讀的大學都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經過長期的努力,遠遠地超越了那些所謂名校的畢業生。為了進哈佛而進哈佛和因為對知識的渴望進哈佛是兩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離開哈佛的一瞬間就結束了,而後者的人生在離開哈佛剛剛開始。
吳軍多次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美國不少綜合性的私立大學本科生不分專業,在這些學校裏沒有工學院的學生或歷史系的學生這一說,所有的本科畢業生拿的都是同樣的學位,每個人的差異只是體現在他們最後關注的領域上。本科生們在三年級時開始確定自己的關注領域,當然還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選擇。這在中國的大學裏是難以想像的。實踐證明,沒有好的通識教育,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就不會有後勁。那些以通識教育見長的美國名校,其畢業生往往能夠取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發展。
與良師益友同行
我一直非常推崇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說法:「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為一所好的學校,首先就要有著名的老師。我接手耿丹後,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讓耿丹學院的老師變成一流的老師,一開始全校只要能有十個八個帶頭人就夠了。讓最好的老師給老師上課,先讓老師的眼界得到開闊,老師眼界開闊後自然就讓學生的眼界更開闊。而研究了眾多美國一流名校的吳軍則反復強調,大學不僅要有大師,還要有大樓(好的硬件條件),否則大師的教育理念就無法落地生根。因為只有硬件有了保障,才能給學生請到最好的教師,提供足夠的課程、圖書和研究室,開展最新的學習和研究。
經常有家長和學員會問我選擇學校的標準是什麼,我的答案和吳軍的高度一致——應該選擇去那些經得住時間檢驗的著名學校,不是因為那兒有名氣,而是因為那裏聚集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學生。英國教育家、牛津主教約翰·紐曼(John Newman)在一次講演中講到,「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着、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紐曼的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上大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為什麼我們不僅要上大學,還要努力上名校不可?原因很簡單,要與優秀的人同行。當然,如果沒有機會上名校,也沒關系,因為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足夠久,就一定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本文是俞敏洪為《大學之路》(吳軍著)所作序言,有刪節,原題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後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