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樂朝夕——專訪懷古樓茶具文物館館長馮銳成

當年鬧哄哄的古玩市場,今天落得個冷冷清清,古董茶具供應幾近枯竭,猶過去盛世中原,如今成為黃土荒漠。

桌面奉了一杯茶,香氣四溢,豆青杯色澤清麗素雅,杯底刻了一個「陸」字。「這是『地攤貨』,是民窯的產品。以前四合院裏,大家吃飯聚會,都會把杯盤拿出來共用,為方便記認,便會刻上自家的姓氏。」懷古樓館長馮銳成館長解釋道。話雖如此,但這個「地攤貨」的來頭絕不簡單。故事便從這裏開始。

豆青杯色澤清麗素雅,杯底刻了一個「陸」字。馮館長指四合院民眾的杯盤共用,會刻上自家姓氏方便記認。
豆青杯色澤清麗素雅,杯底刻了一個「陸」字。馮館長指四合院民眾的杯盤共用,會刻上自家姓氏方便記認。

改革開放初期,馮氏夫婦踏遍神州大地,尋珍覓寶。馮館長回憶「尋寶」的歲月道:「當時最紅火的市場在北京,這個地攤便是現在著名的潘家園地攤市場。那時候尚未成形,只是一大片遼闊的泥地,週末便有幾百個古玩攤檔擺在地上。那時古玩市場的古董茶具供應非常充足,但買古玩的人卻不多,茶具文物多不勝數,任君選擇。」那個年代的古玩市場叫遊人驚喜不斷,好些文物出土後因不知其價而遭賤賣,輾轉流傳各地。問及眾多古玩中,何以獨愛茶具,馮館長道:「茶具品種款式豐富,且精美細小,易於收藏,極適合香港寸金尺土的環境。」

器具精潔 茶韻清香

香港人對茶絕不陌生,週末三代同堂到酒樓飲茶,吃個一盅兩件的便是一個上午。對馮氏夫婦而言,這樣的飲茶,只是圖個飽腹消遣,品茶必須配上自己的茶具,才是色香味全的享受。馮館長呷一口茶,悠悠道:「茶具的吸引之處,除了在於茶具反覆的燒製過程和精緻的工藝技術外,茶杯上還有書詩畫印,一應俱全,每次端起茶杯都是賞心悅目的享受。」其中馮館長比較推崇文人畫氣息濃厚的淺絳彩瓷,晚清光緒年間淺絳彩大家程言所作的淺絳彩山水蓋碗更是馮館長的心頭好。他道:「當時的工藝精細,由構圖佈局,繪畫題句及蓋印等都由一人獨自完成,藝術風格能達致一氣呵成。」

清代光緒 淺絳彩山水蓋碗 晚清淺絳彩名家程言作(受訪者提供)
清代光緒 淺絳彩山水蓋碗 晚清淺絳彩名家程言作(受訪者提供)

所謂「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蓋碗也是都市人品茗的便利之選。除了因為瓷器容易清洗,又不像紫砂茶具般有茶香殘留,以致無法用同一個杯品嚐多種茶葉,更重要的是,瓷器潤白,可以欣賞茶湯色澤。端起這茶杯的人,正如馮館長所言:「一方面細味茶韻,一方面欣賞杯上古人揮毫的雅緻畫作,陶醉其中」,才對得起這美不勝收的作品。

古玩始終是一門學問,鑑賞有道,更是趣味盎然。馮館長隨意找出幾種不同的款式,他說:「鑒別瓷器可從造型、紋飾、胎釉、款識和手感入手。」

真亦假時假亦真——造型及款識

茶具瓷器的造型與時代背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以馮館長的私人珍藏——粉彩桃花美女蓋碗為例,清代和民國都有佳品,但造型不一,收藏家便能由此斷代。清末民初之際,蓋碗碗邊以直邊為主,蓋碗一般沒有底托;民國中期的產品則經過改良成為翻邊設計,方便飲用,更方便用碗蓋過濾茶渣;并配以底托,方便客人端茶之用。

清代光緒 名家方家珍作(受訪者提供)
清代光緒 名家方家珍作(受訪者提供)
民國中期 歐陽恆作(受訪者提供)
民國中期 歐陽恆作(受訪者提供)

說罷民初仕女,不妨回溯清宮深院。馮館長繼而拿出幾個清代出品的瓷器,讓我們猜猜是何年出品。瓷器底部一般有印章和花押,方便斷代辨識,沒想到當中內有乾坤。馮館長微笑說:「這些印章只能用作參考。同樣寫着康熙年製的款識,可以是康熙時期的作品,也可以是光緒年間出品的『寄托款』,用以表達對前朝工藝水平的崇敬。又例如『壽桃』花押款,道光、同治和光緒都會用上,因此辨別茶具真偽還是要綜合造型、紋飾、胎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判斷。」

瓷器底部一般有印章和花押,方便斷代辨識,馮館長仔細講解幾朝瓷器的分別。
瓷器底部一般有印章和花押,方便斷代辨識,馮館長仔細講解幾朝瓷器的分別。

浮光掠影——胎釉及紋飾

茶杯的胎質更可以辨別窯口產地,中國三大瓷都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和福建德化;其中以景德鎮最享負盛名,湖南出產則被譽為是毛澤東專用瓷的產地,福建德化窯所產的白瓷品質更是冠絕同儕,無與倫比。窯口產地的地理氣候與產品的質量和特色有莫大關係。以福建為例,當地土質鬆軟,因此當地出產的圈足不能太高,以防坍塌,其光澤也不如景德鎮的出品那般亮麗。而且泥土經過燒製風乾後,更會出現收縮的小縫,杯身的釉滲透其中,形成著名的蚯蚓走泥紋,難以模仿。明朝出產的瓷器因當時所用的泥土金屬含量較多,燒製後金屬氧化會出現「火石紅」,成為一個獨特的記號。

福建土質鬆軟,泥土經過燒製風乾後,更會出現收縮的小縫,杯身的釉滲透其中,形成著名的蚯蚓走泥紋,難以模仿。
福建土質鬆軟,泥土經過燒製風乾後,更會出現收縮的小縫,杯身的釉滲透其中,形成著名的蚯蚓走泥紋,難以模仿。

茶具熱起,市面上貨源稀缺,贋品叢生。明代青花杯、德化白瓷杯、清代的青花白菜杯等,都是仿製商的搶手目標。仿真度再高的作品都逃不過馮館長經驗老道的法眼。這時他拿出一個青花碗,驟眼一望,並不覺得有什麼異樣。然而他道:「仿品的釉色會帶有一種耀眼的浮光,沒有經過歲月的洗禮,不及真品的潤澤,顯得很不自然。」商家很容易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除去浮光,不惜用化學品稍作處理,量產出售。可是,在馮館長這類收藏家眼中,每件茶具都有其獨特的氣韻,面對現時贋品當道,馮館長搖頭道:「這樣處理過的茶具會變得沒有靈氣,騙不了人的。」

以心代目 真假立見 ——手感

「我經常提醒客人,手感亦可判別真偽。」手感判斷聽起來很個人,馮館長用看人的例子打個比方說:「你或許不能說出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區別,但如果一群中國人裏站了個日本人,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你對這個群體有足夠的熟悉,你不要很多的指標,因為你有一份最熟悉的感覺。」馮館長拿出一個特地準備的仿品,着我們掂量一下。仿品厚重,不似真品般圓潤輕巧。馮館長解釋道:「古代土質比重與現代泥土比重不同,仿品多會過重或過輕,甚至輕重不夠勻稱,這些都能閉目單靠雙手感覺出來,但要經過長期實踐和豐富經驗才能掌握。」

飄洋茶具歸故里 忍痛割愛予新秀

馮館長退休後,便攜妻子繼續這長達將近40年的旅程。兩人遊遍歐洲、美加及東南亞,最喜歡逛的仍是古玩市場。沒想到他鄉遇故知,在歐洲也偶有斬獲。馮館長端出一套清代杯盤,花飾較我們平日觀賞的茶具要密匝匝得多。原來從康熙帝開始,中國與歐洲來往頻繁,他們買下的瓷器款式更是受西方的影響,與其他同期產品截然不同。馮館長道:「當時已經開始與歐洲大陸通商,瓷器是普遍的商品。為迎合歐洲人的審美觀,這些瓷器放棄了中國畫一般的留白,以花飾替之,使畫面更為豐富飽滿。」多年來遊遍世界,馮氏夫婦始終醉心茶具,他們憶起過往的歲月,由衷感嘆道:「有時候飯都忘記吃,只顧埋頭『尋寶』買茶具!那是何等瘋狂!」

馮館長夫婦見證中國古玩市場盛衰,在2009年創建懷古樓茶具文物館,將自己幾十年來的數萬件茶具文物收藏公諸於世,與眾同樂。
馮館長夫婦見證中國古玩市場盛衰,在2009年創建懷古樓茶具文物館,將自己幾十年來的數萬件茶具文物收藏公諸於世,與眾同樂。

遊畢歸來,當年鬧哄哄的古玩市場,今天落得個冷冷清清,古董茶具供應幾近枯竭,正如過去的盛世中原,如今已成為黃土荒漠。「現在已面目全非,改作工藝品市場,轉營賣複製名畫,潘家園琵琶別抱。我們算是見證了中國古玩的興盛、高峰和式微,滄海桑田。」馮館長嘆息道。

 

他思前想後,終於決定在2009年創建懷古樓茶具文物館,將自己幾十年來的數萬件茶具文物收藏公諸於世,與眾同樂。年紀漸長,馮氏夫婦有感守着茶具,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故促使二人開始忍痛割愛,開設門市零售,與更多茶具愛好者分享自己數十年來的收藏。還將宋代至民國的古董茶具,大量批發給國內大茶商,更有不少國內新興的私人茶具博物館聞風而至,紛紛來採購展品。碰見盛意拳拳、喜愛茶藝的年輕人前來拜訪,馮氏夫婦也會耐心介紹出讓的茶具,希望他們能延續這份茶具之美。這些茶具於馮氏夫婦而言,個個都是心頭肉,獨一無二。馮太道:「有時候午夜夢迴,還會惦記着這些茶具,宛如父母記掛遠遊的子女。」

懷古樓一磚一瓦,都透露着文人雅士之氣。馮館長家學淵博,謙虛道自己只是略懂書畫,牆上正掛着的山水畫作,桌上更放有石山盆景擺設,全出自馮館長的一雙巧手。在熙來攘往的都市中,唯這一塊寧靜的角落裏,容馮氏夫婦守住這片樂土。水開了,又迎來一年新鮮的面孔,走進茶韻的世界。

活動推介:

第9屆香港國際茶展

日期:2017年8月17日至19日(星期四至六)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港灣道入口)

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

詳情請見:http://m.hktdc.com/fair/hkteafair-tc/Hong-Kong-International-Tea-Fair.html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