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數效應的黑色幽默

不管你是否凱恩斯信徒,請不要忘記減稅亦有減稅的乘數、派錢亦有派錢的乘數。

周末輕鬆一點,談個嚴肅的公共財政問題。先來學界笑話兩則,基於保障當事人,以下聲音經過特別處理及打格。

笑話一,名牌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在討論另一教授的請辭。

教授A:「怎樣看教授B離開我們重返他以前的學系呢?」

教授C想也不想:「這可以一次過提升兩個學系的平均IQ吧。」

笑話二,某經濟學系開會討論大學準備削減對研究生的資助。

系主任:「因為財政問題,大學可能要博士課程縮班。」

教授D:「我們專注計量分析的,需要大量研究生幫忙。縮班的話,我會另謀高就!」

行家教授E和應:「教授D離開的話,我留在這裏也沒意思了。」

對只懂數學的同事一向不以為意的教授F這時衝口而出:「哈哈,這豈不是乘數效應麼?」

經濟學教授真毒舌!再來一個,這次開名的。

公共財政的乘數效應

70年代,佛利民仍在芝大主理他著名的貨幣工作室。根據傳統,工作室的成員必先預早閱讀將研討的文章。每次開會,佛利民的開場白總是:「第一頁,大家有什麼問題?」一場近兩小時的大吵大鬧就此展開。

怎料一次開場白過後,一位年輕教授提出:「且慢,標題那頁我有意見。」大家正奇怪文章還未開始有什麼意見,年輕教授續道:「請在致謝那部分刪除我的名字,我不想跟這樣的文章有任何關係。」當年直腸直肚的年輕教授,今日是研究「乘數效應」的權威巴羅(Robert Barro)。

最近有不少關於乘數效應的討論,可以不重複的我盡量不重複,唯獨「政府開支可用在乘數效應較大的項目」這一點我認為討論得未夠深入。

不同意嗎?巴羅提醒我們,乘數效應是個靜態的概念。即使大膽假設政府今天花100元能把GDP提升150元(即乘數為1.5),然後呢?然後如果將來發覺要大幅加稅或削減開支找數,以現值看眼前高乘數效應的項目可以是得不償失的。

然而,正如教授轉工其實對學界IQ冇影響,宏觀來說,東校唔教教西校的乘數效應亦近乎零。

乘數效應是高或低,一般視乎當時被投閒置散的生產要素是多或少。同理,條數點找,又視乎政府的財務狀況。可以將來唔找數嗎?香港可以,因為我們可以用今天被投閒置散的財政儲備。但既然提出比較乘數效應高低,來決定如何運用被投閒置散的財政儲備,不管你是否凱恩斯信徒,請不要忘記減稅亦有減稅的乘數(tax multiplier)、派錢亦有派錢的乘數(transfer multiplier)。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