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在2013年中國的總生產已接近美國。這項消息引起大家注意。本文先討論這項消息是否準確,再討論它在中美關係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
比較兩國總生產最簡單的方法,是把一國的生產總值用匯率變換到以另一國貨幣計算的總值。比如在2013年中國的生產總值是59.6萬億元人民幣。用6.34的匯率計算變為9.4萬億美元,而當年美國的生產總值是16.8萬億美元。中國的生產總值只等於美國的9.4/16.8 = 60%。
中國經濟將在2021年超美?
世界銀行在2013年預測,到了2021年中國的總生產將超過美國。這預測是基於從2013年到2021年這8年,中國總生產的增長率將比美國的高。如果中美兩國總生產增長率之比每年平均是1.0659(例如中國的是1.082;美國的是1.015;兩者之比是1.0659),8年以後中國的總生產便會從美國的60%增至與美國的相等。
早在2002年我在英文版的《中國經濟轉型》一書的頁103(2005年中譯版的頁105)說「預計中國的 GDP 將在2020年與美國持平」。我是根據世界銀行2000年出版的報告,說1998年美國的 GDP 是79,230億美元;以1998年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是39,836億美元。假定中國 GDP 每年的增長率平均只有6%而美國的是2.88%,到了2020年兩國的 GDP 便會相等。
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們把中國貨物與服務的總生產以它們在美國的物價計算,這樣便可比較中美兩國的總生產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這個方法估計在2013年中國的生產總值是13.37萬億美元,和美國的比較,是13.37/16.8 = 80%,比上面用匯率對比算的60%高。無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比較或用上面預測2021年或2020年兩國GDP的對比,中國的經濟力量和美國的已相當接近。這對世界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權力的對立會有什麼影響呢?
強強對壘的歷史軌跡值得參考
讓我們先回顧一個強國在世界的地位和帝國主義的歷史。自從工業革命發生以後,有武器的強國可以侵佔他國。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與美國先後承繼了帝國的地位。蘇聯在二戰後與美國分享帝國的地位,但二戰後因為原子武器過於強烈,兩大國不願用武力戰鬥,只能在世界分權對立。現在中美的關係也是如此——中美兩國經濟處於對立地位的同時,它們也需要互相合作。
中美兩經濟大國對世界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在2008年多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中國的總生產與總需求仍然繼續增加,幫助了其他國家經濟復甦。中美兩國的對外投資,對接受投資的國家有益。有如在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期,外來的投資增加了中國的資源,給與中國先進的科技與管理企業的技巧使中國能夠快速發展。中國富有以後,向外投資繼續增加。到2011年已達到747億美元,而美國的向外投資是3967億美元。中國的只有美國的18.8%(數據來自 U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出版的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2,該書報告2011年世界各國的向外投資總額是16,900億美元)。中美向外投資總額的差別還是很遠。但是中國在一些非洲與南美洲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影響已很大。還有2014年10月中國帶領亞洲國家建立一所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來幫助亞洲國家作基礎建設。性質與美國開始建立的世界銀行相似。不料美國認為這是和世行對立,提出抗議。這是中美兩經濟大國競爭的例子。
關於兩國在軍事上的鬥爭,我在上面已說明軍事競爭是不大可能。但中國會不會侵佔鄰國,我想也是不大可能。中國沒有侵佔的必要,而侵佔對中國也沒有利益,反而會受到世界輿論的批判。而且,自從鴉片戰爭後100多年來中國受到強國的侵略,決意輔助弱小的國家。
總的來說,今天中國的經濟已是世界兩強之一。中美兩國不會用武力戰爭,但在經濟上是對立的。各自用經濟的力量輔助與影響後發展的國家,對她們是有益的。
原文刊於 FT 中文網,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