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中國銀行(香港)及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於6月14日共同舉辦「中國對外投資趨勢與香港的角色」論壇。在金融科技專題論壇中,中科院院士、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博士,就人工智能的歷史以及可能的未來發展和影響,分享他的看法。以下是當日的演講節錄:
來香港之後,我在其他場合也講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很重要,大家也有很多觀點,但時間有限,今天我簡單講幾個重要的問題。
先談基本概念,人工智能的概念有60多年歷史,是1956年由John McCarthy提出的。他的目的是要研究一個具有人類智能的機器或系統。賦予機器智能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讓電腦會看(圖像識別),會聽(語音識別),會說(語音合成及人機對話)等,成為各種各樣功能的載體。從1956年提出至今,正好過了一甲子。這60年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坎坷曲折,有高潮也有低谷。
特別是剛提出概念的時候,人們期望很高,但後來發現預期過高,便馬上掉落一個低谷,而現在又到高峰。大家可能在網上看到很多資料,但要保持清醒,因為現在噱頭太多了。當然,發展至今,人工智能的進展非常大。因此,對於過去60年的發展,我想給大家一個總體概述,當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發展。
專門人工智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一個我要說的是:專能。什麼是專能呢?就是在特定領域,比如下圍棋,機器已經超過了人類。其實在1997的時候,IBM的電腦深藍(Deep Blue)就打敗了當時的國際象棋冠軍加里·卡斯帕洛夫。去年AlphaGo 4:1戰勝李世乭的時候,大家還不知道人類還是機器人較厲害。今年,AlphaGo和柯潔下棋我根本沒看。為什麼?因為我知道柯潔肯定打不過他,事實上,AlphaGo也輕而易舉擊敗柯潔。在專業領域上,我還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皮膚癌診斷,又比如家務機械人,這種機械人即使摔倒了也可以自動爬起來、甚至爬樓梯;還有語音識別系統,用我不標準的湖南話都能實時記錄,毫無問題。
另外還有大家都熟悉的人臉識別技術,但我這有更好的技術。大家知道人臉識別無法識別區別很小的臉龐,如雙胞胎,甚至兒子和父親也會看錯,因此我積極研究虹膜識別。虹膜就是瞳孔和眼白間的環狀區域,叫虹膜區,每人的虹膜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左眼和右眼都不一樣,從出生便定型。我從1998年開始研究,那時全國各地各大煤礦都在用相關識別功能來考察員工出勤。一開始採用指紋識別,可是員工上班時還乾淨點,下班便不行了,手上都是灰。後來又想到人臉識別,下班就灰頭土臉,所以只能用到iris(虹膜)。現在內地很多煤礦都在用虹膜識別,。
我在內地時曾經收到過敲詐郵件,合成了一些很糟糕的圖片,我用電腦一判斷,假的!所以大家有照片可以給我看看,如果是假的就好;如果是真的,我們好好商量商量吧。
專門領域的人工智能進展突飛猛進,相關應用也鋪天蓋地,因此各國巨頭企業都紛紛搶佔這些領域的制高點。很多國家都把人工智能作為再工業化,特別是提升製造業的基本戰略。例如我們國家:中國製造2025,關鍵就是人工智能。中國製造2025有3個10年,第1個10年主攻方向就是智慧製造,其中人工智能是關鍵。
當然,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另一個被人關注的現狀是: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比如,人工智能把人都替換掉了之後怎麼辦?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一些人提出的理論很可怕,包括著名科學家劍橋大學教授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他其實是人工智能的直接受益者,因為身體原因,他不能發聲,他的聲音都是電腦合成的。正因為他是人工智能的直接受益者,所以覺得人工智能很可怕。
通用人工智能仍有待發展
之前有一個報道是關於在AI時代,你的工作是否會被電腦取代。我看了一下:金融領域還挺多。而我還有個發現,如果你的工作頭銜帶師,例如:老師,按摩師,醫師,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就很小,這樣說雖不完全都準確,但有一定可信度,我想這是大家應該關注的領域。正因為專用人工智能的發展進步如此快,所以引起了一些恐慌。是不是馬上要被機器人統治了?是不是馬上就要失業了?我想我有責任給大家一個完整的願景。
每個人的大腦都是通用的系統:你既可以下圍棋,又可以下象棋。但AlphaGo的程序不經過任何修改,它不能既下圍棋,又下象棋。所以,人工智能仍有很多局限性。我總結為四句話:
有智能無智慧
有智商無情商
有計算無算計
有專才無通才
翻譯如是。下面的句子非常簡單,每句話只有五個字:
張三吃麵條(張三吃的食物是麵條)
李四吃食堂(李四在食堂吃飯)
王五吃大碗(王五吃大碗份量的餐)
三句話大家都能理解,但用最先進的翻譯軟件,把食堂和大碗都吃下去了,翻譯不來。
同樣的這兩句話,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中國的乒乓球誰也贏不了(沒人可以戰勝中國的乒乓球手)
中國的足球誰也贏不了(中國足球隊沒有贏過什麼對手)
又譬如,這兩句話: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盡量少穿衣服)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盡量多穿衣服)
這種情況交給人類理解不會有問題,但交給機器就會出歧義。
人機合一 成就混合智能
我想和大家交流下關於人工智能,下一個10年,下一個20年,或下一個60年,是怎麼樣的願景。我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說,有一點是肯定的:雖然目前有一些泡沫,但發展前景可喜。從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大趨勢來說,人工智能將引領第二次機械革命。第一次機械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拓展了人類的體力,這一次將拓展人的腦力。拓展腦力的效果比拓展體力的效果大得多,一定會引領產業變革。所以,如果包含金融領域在內的產業格局被重塑,也不奇怪。包括工作的重新配置:過去人做的工作可能要由機器完成,過去沒有的工種可能會出現,這是個必然的結果。
我的第二個觀點是:人工智能不可能超過人的智能,也不可能取代人的智能,但兩者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就是Hybrid-Intelligence(混合智能)。解決問題需要依靠人類大腦和電腦的協同配合,即人機協作來完成,將成為常態。人工智能引起的社會問題也需要被高度重視。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會影響新一代的產業變革,產業將經歷重大調整 ,新的社會問題會因此出現,人機共存和人機協作將成為常態,人力智能和人工智能都不可互相取代。
人工智能與金融運用
之前提到,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大有作為,我今天在此班門弄斧一下。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分析表示,金融領域可能是人工智能應用最多的一個領域。原因在於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數據,而大數據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重要來源。深度學習並非新東西,但如今有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迅速。而我們知道,金融領域包含了大量的數據,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基礎。
另一關鍵是金融領域包括大量多因素的決策,這是人工智能的優勢,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上,發揮很大作用,所以說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可說是前程似錦,複合增長率達到100%以上。它的應用範圍太多:包括資產管理,風險管控,服務等,在這些領域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或公司。
人工智能經歷了6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就,這幾年呈爆發增長趨勢。總體上,還沒有威脅到人的生存;但潛在的社會影響需要高度重視,包括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確定其不被濫用。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新一代產業變革的引子,並將影響國際格局的大調整和大變革。最後,我相信金融的未來在Fintech(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制高點則是人工智能。
!doctype>譚鐵牛簡介
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博士,自動化所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和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曾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兼任國際合作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