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在首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宣布,將會增加教育開支以支持本地的教育發展,包括政府推出每年三萬元「自資學券」,資助文憑試符合「3322」及入讀指定自資院校學位課程學生。雖然新政府推動教育不遺餘力,但筆者認為這項「自資學券」措施的效益非常低,難為專上教育帶來正面影響。
自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嬰兒出生數字持續下降,令本地學生數量逐年減少。根據規劃署公布的數字,直至今年5月,香港有183間閒置學校;而由於學生數量下跌,大批自資專上學院最近幾年均收生不足,反映低生育率已對香港教育機構帶來明顯衝擊。
從教育局網上的資料,中學畢業生由2016/17學年的5.21萬名持續減少至2020/21年的4.35萬名,之後數量會逐步回升。文憑試畢業生數量下降已維持了一段頗長時間,專上院校卻無視這計時炸彈,仍然不斷推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最終形成收生不足的困境。
自資學券不是聰明決定
林鄭推出的「自資學券」,為部份自資院校供應續命靈丹,只要這些院校在市場加大推廣,始終會吸引一些邊緣文憑試畢業生選擇。此外,由於不少畢業生會受惠於政府的「自資學券」,變相增加專上學院加學費的誘因,對公共資源分配來說,這肯定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部份收生嚴重不足的專上學院根本缺乏競爭力,正所謂適者生存,有口碑的專上學院在劣勢下仍能吸納足夠的學生,這段期間正好為專上學院製造汰弱留強的局面。林鄭政府又何必在此時出手,挽救那些水準平庸的學院呢!
過去幾屆的特首致力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以配合經濟轉型。無奈,大學畢業生數量上升卻令其工資升幅受壓,從政府統計處公布《2016年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的調查結果來看,具有大學學位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工人工資中位數由2001年的21,250元上升至2016年的27,000,升幅約27%,而擁有高中畢業學歷的勞工工資中位數,同期升幅卻有30%,最有趣的是具有副學士學歷的勞工工資中位數則由2001年的18,000元下降至2016年的15,300元,跌幅達18%,顯示即使已進修大學首兩年課程的副學士畢業生,其教育回報真是不敢恭維。
以上情況是否與歐美國家已出現的「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有關?尚待小心研究才可得到結論。不過,政府大灑金錢於高等教育或自資學位課程,方向值得商榷,特別是香港的幼兒教育質素是需要大幅改善,以理順整個教育得以健康發展。現時政府所提出的「自資學券」肯定是經濟效益不高的教育措施,一旦執行,最大得益者將會是專上學院,絕對不是學生。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