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管理學教科書和20、30年前的管理學教科書有一個明顯的分別,是以往的教科書會有一課專談管理學思想和理論的演進,現在則傾向把這個課題置於附錄中,大概作者認爲管理學歷史已不再佔一個重要位置,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自行閲讀相關部分。個人認爲作爲一個管理學畢業生,必須對管理學説的發展有基本的認識。歷史讓人鑒古知今,並預示將來;姑不説歷史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留下重要的影響,管理學本身是一門實用性很高的科目,若不知道當中的理論是在甚麽情境下發展出來的,或是理論本身是基於甚麽假設而建立的,可以説是未能明白理論的精要,在應用上就未能因應情境的不同而作出相關的調適,更遑論能做到得心應手了。
不同學派的管理理論各有千秋
例如科學管理在20世紀初的出現和盛行,是源於上世紀工業革命所帶來生產模式的重大改變,即由家庭工業或小規模生產轉變至工廠式的大規模生產,而引起的思考和研究所得出來的成果;同樣地,行政管理學派亦是由於大型企業的出現而催生出來的;另一方面,人群學派和由其延伸出來的行爲學派在20世紀20、30年代的冒起,則是由於科學管理和行政管理學説的應用而衍生出來的疑問所帶來的。儘管幾種學説的最終目的都是增加組織的生產力,但情境不同,背後的假設也不同,所提倡的管理方法就有很大的分別了。
我常常鼓勵學生發掘和思考理論背後的假設。管理理論的建構,背後都有一些支撐理論的假設,假設可以是因應當時的大環境而制定的,也可以是跟提倡學説者本身的信念和價值觀有關的。其實單看這些假設已經很有趣,例如科學管理其中一項假設是有效率的生產力能為一個人帶來快樂,行爲學派的假設則剛好相反,支持者認爲快樂的人才能有效率地生產;行政管理學派假設員工都是理性的,故會盡量做好本份為組織尋求最大的利益;人群學派則認爲員工很易受同儕影響,很需要得到身邊人的認同。不同的假設,建構不同的學説,孰是孰非,仍有待一一驗證。探索這些假設和學説,雖説不上是博大精深的學問,卻能啓發思考,鍛煉批判能力和加强應用上的靈活性。
權變理論 靈學活用
説到管理學理論,自然少不了近代盛行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權變理論家認爲世上並無一套可以放諸四海皆有效的管理方法( no one best way to manage),主張管理人須因應環境制定管理方法;若問哪一套管理方法最有效,答案是「看情況而定」(It depends)。香港學生都喜歡標準答案,自從跟他們談過權變理論後,每次跟他們討論如何解決管理問題時,他們最愛掛在嘴邊的標準答案就是It depends,其實這個標準答案是最不好惹的,因爲跟著的問題必定是Depends on WHAT?緊隨著的必然是一連串學生最怕卻又是對他們最有幫助的思考和分析活動;解決問題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應用權變理論的時候 ,如何分析和界定不同的情況變得更關鍵。
有一個細心的同學問:no one best way 和no best way有分別嗎?爲甚麽要加上那個one字?不加可以嗎?説到底,也不是沒有最好方法的,只是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最好方法,沒有一個所有情況都通用的最好方法而已,所以那個one字是必須的。
科學管理、行政管理、人群學派和行爲學派,在不同的情境中各自發揮出重大的作用,時至今日,這些學説的應用仍然主導著不同類型組織的管理和運作,可説是影響深遠。權變理論提醒管理人要靈活應用管理知識,倘若同學明白各種管理思想和學説的發展,就能掌握應用上的竅門,甚或發展出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和做法。
!doctype>